進入后疫情時代,食品行業將迎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廣大企業應該如何積極擁抱變革,共創食品產業的春天?近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羅云波教授以“后疫情時代對食品行業未來發展走向的思考”為主題,通過“沃爾瑪食品安全新動向系列講座”平臺,與近600位行業人士在線進行了“云交流”。
在講座中,羅云波教授對“疫情期間食品消費特點”、“疫情對生產企業的主要影響”、“食品行業的機遇與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解讀,幫助廣大食品從業人士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本次疫情及其對食品行業的影響。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的“云端采訪”針對羅云波的講課內容進行整理,做了本期報道。
疫情期間全民“宅家” 食品消費更加理性
疫情期間,全民變身“宅家族”。在此情況下,我國的食品消費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羅云波表示,在居家隔離中,方便食品、速度食品成為“備戰”口糧的首選。根據ECdataway的數據顯示,從1月14日到2月20日一個月中,速凍食品的銷量暴漲。天貓平臺數據顯示,方便面總銷量同比增長57%,水餃餛飩類增長78%,即食火鍋增長144%,肉制品增長264%。
同時,出于提升免疫力、預防病毒侵害的考慮,保健食品的銷售在這一時期內業呈上升走勢。此外,在優質的食用農產品如凈菜等、休閑食品等銷售大幅增加的同時,餐飲行業、白酒、調味品等銷售遭遇“滑鐵盧”。
羅云波指出,從以上消費特點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間,提高免疫力的藥食同源和保健食品重回大眾視野。“未來,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將得到大家的正確認識,因為這類食品是能夠對自己健康帶來幫助的一類食品。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機會,保健食品可以迎來春天。”同時他也指出,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其次,消費觀念出現轉變,口感導向讓位于健康導向。“以前我們覺得好吃就買,現在首先想到的是健康。”羅云波說,“同時,價格導向讓位于質量導向,消費者更愿意為價格高一點但品質好的食品買單,在食物的購買上更加科學理性。”
近九成食品企業受影響 將迎來行業洗牌
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當前,全球產業相互依存、相互依賴。各行各業的供應商、市場、消費等都受到世界大環境的影響。隨著疫情全球化蔓延,不少行業發展的利好因素不復存在。以食品行業為例,美國《食品安全》雜志近期發布了關于“新冠肺炎暴發如何影響食品加工企業”的調查。調查顯示,參加調查的食品企業中,“影響不是很大”的占11%,“有一定影響”的占37%,“影響非常大”的占52%。總體來看,從“有一定影響”到“影響非常大”的占到89%之多。
具體看來,羅云波指出,受疫情影響,物流企業復工相對容易,而生產企業在復工復產中將面臨原材料、勞動力短缺等因素的制約。但從光明的一面來看,當前的消費趨勢恰巧順應了部分企業“去庫存”、“去杠桿”的需求。“企業需要思考,未來在經營中需要怎樣減少負債,丟掉包袱。疫情對消費導向和消費習慣的改變,也給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一些方向和啟示。”羅云波說。
在他看來,疫情過后,食品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總體來講,疫情會加劇食品行業的內部分化,擁有充足現金流,能夠撐一年兩年的、有實力的企業,在復工速度、穩定市場和吸引人才方面肯定是有優勢的。”羅云波特別指出,餐飲行業將迎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同時,方便食品、速度食品的企業將迎來“開門紅”,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特殊食品和保健食品將會成為食品行業新的增長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種類和數量都會增加。
后疫情時代:抓住機遇 迎頭而上
后疫情時代,食品行業將迎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食品行業的發展,要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來思考。”羅云波認為。他指出,根據疫情后民眾的消費習慣、需求、市場等種種因素可以看出,未來食品行業迎來的機會將遠遠大于挑戰。
2020年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第一個時間節點。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關于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戰略措施,為食品行業的發展創造了光明的前景。對此,羅云波認為,在當下的特殊節點上,這些政策的“加持”將為食品行業的發展帶來實現的條件。同時,食品安全監管的不斷強化和食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也將倒逼企業不斷進行轉型和升級。
在羅云波看來,在諸多發展機遇中,有這樣幾點值得關注。“農產品市場正在發生變革,強化我們把農產品往商品化、現代農業、現代商品方向去發展。”他認為,未來優質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以及地方特色農產品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青睞。
在這次疫情中,電商、物流、5G等領域IT技術優勢強勢凸顯,不僅催生了消費者們新的消費習慣,也逐漸倒逼傳統企業、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相信那些智能化程度高、互聯網加持的企業是更能夠贏得市場的。未來食品企業會對新技術更加敏感,對市場需求更加敏感。”羅云波認為。
此外,他也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在食品行業的推廣,行業用人向“少而精”的方向轉變,用人標準的提高,有利于中高端人才就業,行業人員整體素質將有所提高。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王城 劉瀟瀟 項佳麗)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