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2日電(記者 上官云)“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麥。”秋分是二十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隨著它的到來,天氣變得更加涼爽,秋意越發濃郁。
放風箏、豎雞蛋,秋分的民俗圖鑒是怎樣的?
為何說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秋分到來時,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22日至24日。《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含義有兩個。簡單來說,其中之一是晝夜時間均分,各12小時;再有便是氣候由炎熱真正轉為涼爽。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起始,秋分日正好居于秋季90天之“中”,所以,也有平分秋季的意思。
秋分到來提醒著人們關注農事活動。《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也就是說,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
它曾是傳統的“祭月節”?
據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在另外一種說法里,則認為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在整個儀式中,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紅棗等,全家要依次祭拜月亮,希望能得到福佑。
更有觀點認為,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的由來也與此有關。
不過,民俗專家王娟提出,其實祭月之禮自古就有,根據《禮記·祭義》的記載,古人“祭日于壇、祭月于坎”,而這里所謂的壇和坎就是祭祀日月的場所。
但是,祭祀日月的儀式歷來都是國家禮制、國家大事,這些儀式莊重、嚴肅,過程繁瑣復雜,氣氛也過于沉重,拘謹,很難將民間傳統節日與國家祭祀行為連在一起,因此,中秋源于祭月儀式的說法需要進一步商榷。
飲食圖鑒:喝“秋湯”、吃湯圓
此外,據說在嶺南地區,有個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所謂“秋菜”其實是一種野莧菜,采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叫做“秋湯”。人們認為,這樣有益于身體健康。
在飲食上,古人認為秋屬肺金,為了順應自然天時,秋日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食品,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
另外,為了犒勞一年的辛勞,過去在秋分這天農民要按習俗放假,有的地方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煮一些不用包心的湯圓,擱在田邊地坎“粘雀子嘴”,防止它們來破壞莊稼。
放風箏、豎雞蛋
俗話說“秋高氣爽”,此時天氣變得涼爽宜人,孩子們往往會去放風箏。
也有說法認為,秋分時會出現挨家挨戶送秋牛圖的,送圖人還會說一些不違農時之類的吉祥話,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
此外,王娟說,秋分也可以玩“豎雞蛋”的游戲。其道理和春分一樣,“秋分到,蛋兒俏”,秋分也是晝夜等長,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總有人愿意嘗試“立蛋”的試驗。(完)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