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螺螄粉的靈魂”的酸筍,以其獨特的味道吸引了大量愛好者。然而,有自媒體犀利地數落酸筍“營養價值低”、“致癌物等有害物質多”、“本質上看作窮苦時代遺留至今解饞的垃圾食品”。那么,酸筍真的是垃圾食品嗎?真的如此“不健康”嗎?
酸筍是怎樣“煉成”的?
傳統制作工藝中,把竹筍放在鹽水中自然發酵,即可制作酸筍。
在發酵過程中,大量蛋白質分解釋放出氨基酸,大量的糖轉化為有機酸。氨基酸和有機酸以及糖等其他成分進一步發生轉化、反應,會生成多種醛、酸、酚、酯、醇等物質。其中半胱氨酸分解釋放出的硫化氫,以及色氨酸分解轉化成的糞臭素,最終構成了酸筍的特有臭味。
將酸筍稱為“垃圾食品”或有失公平
查閱資料發現,關于酸筍中營養成分的研究較少,但有一份碩士論文曾分析過毛竹酸筍的主要營養成分。
毛竹酸筍和其原料毛竹筍相比,發酵過程中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蛋白質和糖,而膳食纖維則變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鈉含量只有53毫克/100克,和純牛奶的鈉含量相當,完全談不上“高鹽”。
從營養組成來看,酸筍是一種固體含量很低、水含量極高、低鈉、低糖、無脂、低熱量的食物,所以,稱之為“垃圾食品”有失公平。
至于酸筍“營養價值低”的說法,如果按照每單位重量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含量來說,確實較低。但對于人體營養攝入來說,酸筍往往是作為“調料”來食用的,在螺螄粉中,它的用量并不大,基本上就是起到“借味”的作用。當一種食材是作為調料而不是“食材”大量食用的時候,就更沒有必要糾結于它的“營養價值”了。
暫無證據表明酸筍屬于“高嘌呤食物”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并沒有酸筍的嘌呤含量相關數據。查詢酸筍的原料竹筍,有文獻給出的嘌呤含量數據是29毫克/100克,也有文獻給出的是6毫克/100克,但是,兩個數據都低于“高嘌呤食物”的標準(150毫克/100克以上)。
酸筍是竹筍發酵而來,發酵過程中,嘌呤含量是否增加?目前的文獻中,沒有數據能直接證明一種低嘌呤的蔬菜,經過發酵變成“高嘌呤”的蔬菜。有自媒體稱酸筍是“高嘌呤食物”,卻并沒有列出相應的有力證據,空口無憑。
充分發酵后的酸筍亞硝酸鹽殘留并不高
一般來說,蔬菜在發酵過程中可能會有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這通常是“酸菜含有致癌物”說法的來源。
不過,在發酵過程中,這個轉化反應只在前期進行。如果發酵時間足夠長,轉化硝酸鹽的雜菌被抑制和清除,亞硝酸鹽也會分解,最后殘留的含量并不高。
《消費者報道》雜志曾經測評過市面上比較火爆的14款螺螄粉(主要測量其中的酸筍、酸豆角等醬腌菜配料包),結果顯示,14款螺螄粉亞硝酸鹽的平均值為2.24mg/kg,遠遠低于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于亞硝酸鹽的限量≤20mg/kg。所以,對酸筍亞硝酸鹽含量無需糾結。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 科學松鼠會 云無心)
(責任編輯: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