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短劇市場的規范和管理,打擊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短劇平臺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優化付費模式,如設置消費限制和自動扣費提醒功能等,避免讓老年人掉入消費陷阱。
王琦
近段時間,短劇市場大熱,有作品連續多日占據短視頻平臺熱度榜首,部分老年觀眾沉迷其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以林涵85歲的外婆和方燦65歲的父親為例,他們為了觀看短劇充值數千元甚至數萬元,子女們試圖退款無果,只能采取諸如青少年模式等限制措施。(據10月21日《法治日報》報道)
短劇的興起無疑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娛樂選擇。然而,在這股短劇熱潮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正悄然發生:越來越多的銀發群體被短劇所圍獵,他們不僅在時間上沉迷其中,更在金錢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短劇之所以能夠“拿下”銀發群體,原因在于其精準地把握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這些短劇往往以中老年人為主角,講述他們的愛情故事、家庭糾葛或社會經歷,劇情跌宕、情感豐富。通過大數據和算法,短劇平臺能夠精確地分析出每位用戶的喜好和習慣,然后推送符合他們口味的視頻。
然而,一些短劇平臺利用老年人網絡知識不健全、消費辨識能力弱的特點,通過復雜的充值規則和誘導性消費提示,使得老年人在觀看短劇的過程中不斷掏腰包:不少老年人使用手機不熟練,在受到“解鎖一集只需0.9元”等宣傳誘導后,很難注意到“默認下一集自動解鎖”等選項,導致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扣費;聲稱VIP全平臺暢游,卻以小字號備注“特定劇集除外”;剛在此平臺完成付費,便又被引流到彼平臺上……“割韭菜”套路層出不窮。還有部分短劇制作方為了吸引眼球、賺取流量,不惜突破底線,以荒誕不經的劇情和離譜的人物設定來吸引觀眾,一些不良短劇還可能傳播虛假信息,影響老年人的價值觀。
防止短劇精準圍獵老年人辦法不少,尤其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短劇市場的規范和管理,打擊誘導消費、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其次,短劇平臺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優化付費模式,如設置消費限制和自動扣費提醒功能等,避免讓老年人掉入消費陷阱;同時,社會輿論也應該更多關注監督引導老年文娛市場,推出更多適合老年人觀看的優質短劇,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社會和家庭也應給予老年人更多關愛和陪伴。子女可以定期與老年人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網絡生活狀況,幫助他們提高網絡消費辨識能力。社區和老年服務機構也可以組織相關網絡教育活動,引導老年人健康、理性地觀看短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