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
近年來,微短劇行業異軍突起,迅速成為文娛消費的新風口,付費用戶不斷增加。然而,在微短劇迅速走紅、付費用戶不斷增多的同時,出現了誘導高額消費、退費難、充值后經常出現內容縮水等問題。
這幾年微短劇發展非常迅猛,吸金能力也非常強大。數據顯示,2023年微短劇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5億,市場規模達到373.9億元,同比增長268%。諸如“1天充值破2300萬”“8天收入破億”之類的造富神話也在不斷地刺激著眼球。
但這種盛況的背后,卻是微短劇備受詬病的收費問題。和傳統文化產品不同,很多微短劇的付費模式采取的是“按集收費”,這種方式足夠靈活,而“靈活”之中卻暗藏玄機,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比如有的沒有明碼標價、明示劇集總數,誘導消費者大額消費;有的在極不顯眼的地方勾選“默認下一集自動解鎖”“會員到期自動續費”,變相強制消費;一些微短劇客服形同虛設,導致消費者投訴、退費無門;部分微短劇甚至在消費者充值后開始將內容縮水、劇集變短,涉嫌欺詐……
這些伎倆,極容易導致消費者被套路,尤其是手機操作不熟練的老年人,更是成了相關問題的高發群體。今年1月15日,中消協發布2023年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稱一些微短劇視頻內容存在誘導消費等問題,導致不少中老年消費者遭遇侵權,部分消費者賬單顯示,父母的微短劇訂單少則數千元,多的甚至達到數萬元,其中不少訂單均為自動扣款。
這些問題,相關方面必須正視。目前對微短劇的監管主要集中于內容層面,比如廣電總局下發了《關于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也多次開展專項整治活動,著重于提升微短劇的質量。但從現狀看,微短劇的收費模式同樣需要更加深入治理。微短劇眼花繚亂、自行其是的收費模式,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行業痛點,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讓微短劇的社會評價急劇降低,那么如何規范同樣應當擺到議事日程之上。
已經有一些專業人士建議,監管部門應當對微短劇的收費規則樹立統一的強制性規范,比如明碼標價,不得采用默認勾選、強行捆綁,明確退費、維權渠道等,徹底壓縮在收費模式上動手腳的空間。同時還應當細化微短劇備案審核和事中監督,防止這些微短劇在上線后通過壓縮劇集、內容縮水等方式,侵犯消費者權益。
此外,平臺也應當落實好主體責任。事實上,這些暗藏套路的微短劇,大多依托于諸如App、小程序進行推廣,因此根據電子商務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平臺經營者也要負起相關法律責任。平臺應當及時對投訴集中、問題頻發的微短劇及其制作發行方,采取下架、處罰等相應處理,并幫助消費者積極維權。平臺在微短劇糾紛中應當態度鮮明,絕不可認為其可以帶來流量和收入,就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姑息態度。
微短劇作為近些年來影視行業的一個創新,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不僅產值巨大、收入斐然,很多都已經出海,成為一個新的文化IP。這樣的勢頭可喜,但更應該珍惜。像收費問題上的漏洞,應盡快填補上,避免其逐漸固化為微短劇的一個負面標簽,影響行業的長遠發展。
(作者是資深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