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份,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往年推遲一個月后,全國1071萬名高考考生信心滿滿踏進考場,迎接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大考。
也在這個難忘的7月,2020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情況如期發布——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
先降后升、由負轉正。這條V形曲線,仿佛給中國經濟成績單畫了一個大大的對鉤。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在時間長河里,2020年不過剎那,卻因“答卷人”的歷史擔當和無畏氣概而留下深刻的印記。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世界經濟衰退下行壓力,中國社會治理能力面臨巨大考驗,中國經濟發展韌性面臨壓力測試。
躬履艱難,其節乃見。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硬仗中,全國上下展現出與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樣的決心與意志。近百項紓困政策密集出臺,數萬億元助企資金落到實處,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有序,確保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再一次見證了中華民族“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非凡勇氣,再一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考題一:市場主體如何挺過疫情沖擊?
武漢“封城”!
2020年1月23日,這個突發消息讓人們心里“咯噔”一下。之后幾天內,全國各省份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省級一級應急響應。在不少市場主體還沒回過神時,一場關乎生死的大考已計時開始。
最先應考的是戰“疫”物資生產企業。從春節休息的放松立刻切換到“戰時狀態”哪有那么容易:回家過年的員工難以到位,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壓力倍增……企業的痛感十分強烈。
“生產口罩的熔噴布價格一度從2萬元/噸上漲到近40萬元/噸。”成都市新津事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吳松皺著眉頭,原材料、物流費用不斷上漲,員工發放3倍工資等讓企業生產成本陡然增加。
減負,當務之急!
財稅金融之“手”率先抓住現金流這個“生命線”:對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擴大產能購置設備允許稅前一次性扣除,全額退還疫情嚴重期間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對運輸防控重點物資和提供公共交通等收入免征增值稅;引導金融機構實施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以優惠利率資金支持生產疫情防控物資的企業。
下筆有力!4857億元,這是實施今年出臺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1月份至4月份新增的減負數額;2800億元,這是截至5月30日,為7400家防疫企業發放的專項再貸款。
步入2月份,隨著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的推進,新的矛盾接踵而至:人員如何快速、安全返回工作崗位?產業鏈上游供應不足怎么辦?貨運不出去怎么辦?客戶難以付款甚至取消訂單怎么辦?
修復受損甚至斷裂的產業鏈是一道“難題”,又是一道“必答題”。答好這道題,不僅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有速度有力度,還得下“繡花”功夫。
各地各部門行動起來。工信部組織行業協會和專家梳理摸排
了多條產業鏈上50余家龍頭骨干企業和7000余家配套中小企業,幫助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產;江西舉行20余場產業鏈專項對接活動,協調解決150多戶企業的復工復產;廣東搭建稅務產業鏈智聯平臺,借助稅收大數據幫助企業解決原材料供應不暢等問題……
“國家隊”迅疾出手。
“種麥子的自己磨面粉、蒸花卷”,中石化這樣形象地描述自己的“跨界”生產。在口罩產業鏈中,中石化原本是最上游聚丙烯原料的生產者,為保障價格穩定和下游產品供應,他們全面介入熔噴料、熔噴布和口罩生產。
國機集團、中國石油、兵器工業集團、新興際華集團、中糧集團、兵器裝備集團等眾多位于產業鏈龍頭或上游位置的大型國企,通過科研攻關、轉產擴產等大力支撐重點產業。
民營企業快速跟進。
3月初的一天,冀發集團有限公司車間,自主研發設計生產的口罩機終于完整“走”出了第一片口罩,在場的好多員工激動得熱淚盈眶。“憑借多年積累的自動化研發功底,我們只用15天時間就生產出了口罩機。”公司總經理王驥滿是自豪。
“疫情對企業最大的影響是市場疲弱不振,使一些企業的信心和預期不穩定。”啟迪之星在全國約有孵化基地130個,總經理沈全洪對中小企業的“痛點”感同身受。
宏觀政策加速跑在中小微企業的困難前頭。
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增值稅減免;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旅游等行業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減免各類企業繳納的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保費上半年達6000億元;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惠及8400多萬職工;免收收費公路通行費1400多億元;降低電價氣價上半年為企業減負670億元;實施降準釋放1.75萬億元資金;對110多萬戶中小微企業超過1萬億元貸款本息辦理延期還本或付息……
創新的腳步奮力奔跑。
“疫情期間產生了很多新的細分行業需求,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拓展機會。”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說,他們投資的一家安防企業做起了紅外測溫產品。一家研發無人駕駛技術的企業瞄準了無人清掃車設備市場,“機遇往往在困境中生成,創新在限制中醞釀”。
一邊是無法正常營業的企業為解決員工生計而發愁,一邊是生意火爆的線上交易平臺急缺人手。盒馬鮮生、云海肴、西貝等企業“共享員工”,京東、蘇寧、聯想等相繼推出人才共享計劃,借巧妙的市場融通中實現了多方共贏。
紅外遠程測溫、肺部AI影像診療、智慧社區疫情防控管理平臺、無人機全自主疫情防控巡檢、遠程醫療平臺及視頻咨詢平臺、聲紋考勤打卡……眾多企業在為戰“疫”出力的同時,也在尋求生存發展之機。
企業間協作不斷升溫。
上萬家創業孵化平臺普遍通過減免租金、推介優惠政策、協助拓展市場等方式幫扶企業。“創客總部為在孵入駐企業2月份、3月份免租金,而且還專門針對孵化企業推出免費貸款融資、政策咨詢、經營管理咨詢、業務對接、市場宣傳等服務。”創客總部合伙人陳榮根說。
龍湖集團宣布,旗下商場的所有商戶今年1月25日至3月31日期間的租金費用減半。這一決定惠及其布局的10座城市4500多家合作企業。
開放數據、減免費用、對應收賬款超期免除罰息、免費提供服務軟件……各企業和機構釋放著最大的“熱量”。
風雨,總會過去。政府和市場攜手、各類市場主體抱團,交出了一張中國企業復工復產“高分”答卷。
截至5月18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職工復崗率分別達到99.1%和95.4%,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也達到91%。
讓人驚喜的是,高技術制造業快速增長,新動能持續發力。二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支付寶《中國小店經濟五一報告》顯示,在消費券發放和“五一”小長假的雙重刺激下,中國上千萬家小店正在快速恢復元氣。“五一”期間,有800萬家小店的收入已全面超過去年同期……信心和力量在經濟浪潮中奔涌向前。
考題二:民生底線為啥能夠牢牢守住?
受疫情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保障與改善民生的困難增多。黨中央最牽掛的是民生保障,最惦記的是百姓福祉安康。
往年春節后的“返工潮”通常是企業招聘高峰期。但今年,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招聘高峰被迫按下“慢放鍵”。
2月10日,多地迎來春節后復工第一天。在陜西西安干了兩年普工的張安斌回老家安康過年,正好趕上疫情。眼看著返不了崗沒有收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張安斌很著急。
節后復工第一天,江西遂川通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鵬一度十分焦慮:往年同期生產雙面電路板的訂單,今年暴增一倍,而且交貨期急。但實際到崗人員只有往年的一半左右。
在全國陸續開始復工之時,處在“封城”狀態下的武漢尚未解禁。居家隔離的湖北大學應屆畢業生小程有些坐不住了。一邊要準備畢業論文,一邊還要為找工作做準備。小程心里嘀咕:今年還能找到工作嗎?
更多人的憂慮,都指向兩個字——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在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下,一場規模空前的保就業戰役打響了。
穩住民生之本,保企業是關鍵。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陸續出臺,迅速落地,紓解企業困難,支持穩定和擴大就業。蘇州出臺“惠企十條”,北京推出16條措施促中小微企業發展,深圳出臺16條措施減租減稅減電費……
北京、廣東等地通過專列專車“點對點”接工人復工;浙江湖州和嘉興等地組織包機接員工返崗;海南三亞對省外返回復工的一線建筑工人給予1000元補貼……到3月中旬,全國累計“點對點”運送農民工超過410萬人;到5月份,全國累計“點對點”運送農民工603萬人,解了一眾企業用工之渴。
“設想了幾百種出路,就是沒想到廈門會派來飛機,免費接俺們返崗。”2月28日17:44,廈航MF8260蘭州—廈門復工包機降落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航班上的馬乃比有夫婦甭提有多激動,這可是他們心心念念了一個月的返崗路,“去年來廈門坐了30多個小時火車,這次3小時就到了”。
為了讓更多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各地拿出“真金白銀”,鼓勵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建設新社區工廠、扶貧車間。在安康,得知張安斌人勤快、能吃苦,當地人社部門工作人員就把公益性崗位送到了他手上,這對張安斌來說猶如雪中送炭。
3月2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實施了“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這是我國近年來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網絡招聘活動,提供超過千萬個就業崗位。
通過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牽線,小程參加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云面試”。在手機屏幕前的她從容地完成了面試,贏得了考官的青睞,也找回了自己能夠找到工作的信心。
促就業舉措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能用盡用。從“大返崗”到“大穩崗”,從“云招聘”到“云簽約”,一系列強有力的就業組合拳,正在激活經濟發展的動力。隨著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就業市場也逐漸復蘇,招聘、求職規模快速反彈。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5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
低保家庭、獨居老人、無人撫養的事實孤兒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也是疫情之下必須解答的一道民生考題。
1月28日,一份對全國民政系統疫情防控工作進行整體部署的通知從民政部發出。全國近4萬家養老機構、1217家兒童福利機構和189家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嚴格實行封閉式管理,各地紛紛出臺“硬核”隔離措施,“外防輸入、內防感染”,最大限度隔絕疫情影響。
守土盡責,困難群體的生存、發展短板在哪里,人力物力財力就傾斜到哪里。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做好對因疫致貧返貧人口的幫扶,密切跟蹤受疫情影響的貧困人口情況,及時落實好兜底保障等幫扶措施,確保他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截至3月底,全國共有城鄉低保對象4317萬人、特困供養人員467萬人,今年全國因疫情影響新納入低保范圍近100萬人,臨時救助因疫情致困群眾310.7萬人次。到今年4月份,中央財政已安排救助困難群眾資金1560億元。
受疫情影響,收入水平剛剛超過低保標準的困難群眾仍存在較大的返貧風險。一些省份探索低保漸退政策,扶上馬再送一程,特殊、低收入群體享受“無縫銜接”的政策福利。
按照中央部署,民政部聯合國務院扶貧辦又出臺了《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方案》,督促各地通過數據比對、摸排核查等方式,將符合條件貧困人口及時納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圍。湖北、湖南、廣東等省份結合當地實際推行“單人戶保”政策,讓重病、重殘貧困人口按照“單人戶”享受低保兜底。
4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階段性價格臨時補貼工作的通知》,階段性擴大價格補貼聯動機制保障范圍、提高臨時補貼標準。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各地按下民生保障“快進鍵”,政策紅利傳遞更穩更有力,給困難群眾家庭吃了“定心丸”。
提標擴面解急難。山東階段性地將街道和鄉鎮的臨時救助備用金額度提高至5萬元;江蘇對全省15.9萬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定期探訪和委托照料,逐一排查登記;黑龍江將救助范圍擴大,失業人員、未就業大學畢業生、登記失業農民工、低保邊緣人口等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被納入低保范圍。
26個省份各類民政服務機構實現“零感染”;全國所有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服務對象實現“零感染”;已感染的服務對象全部收治、應查盡查、應隔盡隔、應治盡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14億人匯聚的民生需求就是經濟增長點。人民的事情辦好了,群眾的困難解決了,經濟增長也就有了持續動力。
考題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如何發揮?
今年春節,還沒來得及迎接節日的喜慶,春運和春節可能出現的人潮就已經踩下了“急剎車”!
隨著湖北省開始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各省區市也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廣大群眾紛紛主動減少外出購物,取消聚餐聚會。
同樣受疫情防控影響,全國多地出現物流延時、物資供應不及時的狀況,加之一些市民囤積搶購,部分生活必需品價格明顯上漲。1月份,CPI同比上漲5.4%,創下2011年11月以來新高。
保供給,就是保民生、保穩定;保供給,務必爭分奪秒!
2月1日,商務部要求把重要生活物資納入應急運輸保障范圍。農業農村部第一時間啟動“菜籃子”產品價格日報制度。
各類商貿流通企業也迅速行動起來,協調不同門店的貨源,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場不脫銷。
有“中國蔬菜之鄉”之稱的山東壽光,不少菜農改了作息時間,從下午采摘次日發貨,改到凌晨天不亮就開始采摘。
許多零售及餐飲企業積極開拓線上業務,加快發展互聯網銷售、外賣送餐等無接觸服務。京東生鮮發起的“餐飲零售發展聯盟”剛剛啟動,就吸引了海底撈、小南國、西貝莜面村等百余家餐飲企業加入。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國各地生活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食品、藥品、能源、基礎工業品、基本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有序運轉。即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到2月底,全市生活必需品已經實現供應充足。
14億人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經濟社會大局始終穩定有序。
2月下旬,疫情防控形勢朝著積極向好態勢發展。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多地下調應急響應級別,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
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減稅降費、減免租金、穩崗補貼和金融支持等多項政策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市。
中國經濟按下了“重啟鍵”。居民外出日漸活躍,市場人氣逐步回升,市場銷售明顯增長。
在衛星圖像上,3月份,深圳、珠海夜間燈光亮度比2月中旬明顯提升;跨省貨運線路數量大幅增長,大跨度長線條明顯增加,疊加效應使得整個貨運線路網更加密集。
根據商務部監測,3月份,全國5000家重點監測零售企業銷售額比2月份回升15.8個百分點。
如何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激發消費熱情,是復工復產進程中繞不開的重要課題。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
就在同一天,湖南省總工會通過“湘消費”微信小程序,以消費券形式提前向全體職工和工會會員發放節日慰問費。浙江、山東、重慶、廣東深圳等地也通過微信給廣大市民發放超過百億元的消費券。
這些“紅包”的發放,大大拉動了消費需求,餐飲、交通、休閑娛樂、零售等行業都有了明顯增長,也為居民恢復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國內疫情逐漸趨于穩定。多地景區打出免費游政策,特別是一些門票價格很高的5A景區也免費,讓清明節假期旅游市場人氣爆棚。在安徽黃山,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規定景區接待人數控制在2萬人之內,但景區剛開門不久,接待人數就達到了上限。
商務部數據顯示,清明假期,國內旅游接待總人數4325.4萬人次,恢復至去年同期四成水平。
人氣的恢復帶動了企業復商復市持續加快。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截至4月9日,限額以上單位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開工率超過95%,住宿和餐飲業企業開工率超過85%,分別比2月底大幅提升20多個和50多個百分點。
不過,各地各行業復商復市,也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的跑在了前頭,有的還站在起跑線。
為了讓更多商家在更大范圍內“同臺競技”,更好地帶動“后發商業”的發展,第二屆“雙品網購節”如期上線。在網購節上亮相的,既有“小而美”的網絡品牌,也有中華老字號;既有“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也有優質的家電產品。
多地政府繼續與電商平臺深入合作,開展“直播帶貨”、線上展銷等一系列活動。各地許多政府一把手當起了“賣貨郎”,與主播一起,和網友熱情互動,推銷本地特色產品。
今年前4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7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5.5個百分點。
進入5月份,公眾日常生活逐步恢復,居民外出購物和就餐活動加快恢復。“五一”小長假,全國市場活躍、人氣回升,各地再掀擴大消費的小高潮。“五一”期間,全國餐飲、住宿行業消費復蘇指數比清明假期分別提升18.8個和15個百分點,消費規模恢復至去年同期70%左右,比清明假期提升約20個百分點。
隨著市場活力逐步恢復,相關行業的景氣度也在持續上升。5月份,批發業、零售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3個月在榮枯線以上,餐飲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兩個月在榮枯線以上,住宿業商務活動指數自2月份以來首次上升至榮枯線以上。
進入6月份,消費市場繼續平穩運行。盡管國內部分地區疫情形勢有所變化,但對消費并未形成大的沖擊。
在“618購物節”,許多消費者早早地盯住了手機屏幕。6月18日零點剛過,消費者們紛紛下單心儀商品。
在屏幕的另一頭,“全民打開直播間”“直播‘帶貨’成主力”。各大平臺拉來明星、搬出“網紅”,搞起了多場直播。以直播為代表的新業態,兼具交互性與娛樂性,既吸睛引流又打通線上線下,賦予了電商購物節新的發展潛能。
此外,圍繞夜間消費、假日消費、綠色消費、品牌消費等新增長點,各地豐富多彩的消費促進活動持續升溫。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消費市場的加速恢復和持續提質擴容,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一系列擴大消費政策的實施,14億人口規模和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市場優勢得到充分釋放,必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考題四:投資關鍵作用如何充分體現?
今年“三駕馬車”中的投資意義重大,不同尋常。
相比消費和進出口,投資的乘數效應大,受疫情因素制約更少,效果顯現更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必須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
固根基、揚優勢,需要投資: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
補短板、強弱項,更需要投資: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本存量水平僅為G7國家的15%—30%;鄉村地區人均公共設施投入僅為城鎮地區的1/5左右,2018年全國各省份每千城市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最高相差2倍,每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更是相差9倍。
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恢復發展蹄疾步穩。重大項目開工復工,擂響中國經濟復蘇戰鼓——
“抓住春節后施工的黃金季節,加大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積極推進在建項目。”
“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將中央預算內投資優先向疫情重災區應急醫療救治設施、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急需的項目傾斜。”
“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
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非常時期,非常之策。打通用工、運輸、原材料供應等堵點,強化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持,加強投資項目遠程審批服務,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各部門各地區加快推動重大項目開工復工。
長江沿江高鐵、京沈高鐵、京雄城際建設熱火朝天,交通運輸部2月初明確要求,全面推進規劃項目“應開盡開、能開快開”。
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安徽引江濟淮、云南滇中引水等19項工程春節期間也未停工,按日調度、掛圖作戰,各地重大水利項目次第復工。
在鐵路、在橋隧、在江河湖海,重大工程開復工建設正酣。各地各部門凝心聚力,按下有效投資“快進鍵”,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這是一條上揚的奮進曲線——
截至3月4日,各省份重點項目復工率達到79%。其中,南方地區重點項目復工率達到93%;
截至3月20日,除湖北外,重點項目復工率達89.1%。其中,南方地區重點項目復工率98.1%,北方地區重點項目復工率60.3%;
截至5月23日,在建重點交通項目復工率達99.7%。1月份至5月份,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223億元,同比增長0.9%,今年以來累計增速首次實現增長。
截至6月4日,各省份重點項目復工率達99.3%,重大水利工程開工率達98%。截至6月底,重大水利工程投資完成率較去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向短板投資,向民生投資——
“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面對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加大改革力度,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江堤海堤的建設,房屋抗震的建設,要為百年不遇的災害做準備。公共衛生的投入,也是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
公共衛生應急保障加快健全。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調整優化中央預算內的投資結構,聚焦重大傳染病檢驗檢測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傳染病患者集中救治能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改造升級、重大傳染病隔離場所改造、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五大建設任務。日前已安排456.6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用于支持各地加強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
老舊小區改造加速擴圍。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比去年增加一倍。
縣城城鎮化補短板扎實推進。我國將在縣城的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設施等四大領域實施17項補短板強弱項建設任務,直接受惠2.7億人。
向未來投資,向創新投資——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時不我待!快馬加鞭。
江蘇2020年計劃投資120億元,新建5G基站5.2萬個,實現各市縣城區、重點中心鎮5G網絡全覆蓋;
安徽將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基礎設施等,重點開展2500多個億元以上項目,年度計劃投資在4500億元以上;
上海發布《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首批重大項目總投資約2700億元;
湖南省發布2020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計劃名單,40個“新基建”項目總投資11.8億元……
盤點各地的投資計劃清單,惠民生補短板、調結構增后勁的項目正加速布局。北京等多地投資完成進度達到近年平均水平,充分發揮了投資在特殊時期的逆周期調節作用。
擴大投資,貴在有效,重在精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加力: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000億元,比上年增加224億元;全年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投資支持的重點,是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重大工程“兩新一重”建設。
在一系列穩投資政策的作用下,1月份至6月份,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1%,降幅比1月份至5月份收窄3.2個百分點,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比上月增長5.91%。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回升。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8%和7.2%,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15.2%、10.8%。
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是,上半年,挖掘、鏟土運輸機械同比分別增長16.7%和16.4%。這表明,未來投資有望延續回升向好態勢。
考題五:外資外貿基本盤如何穩住?
“打滿全場”,是今年上半年眾多外貿企業沒有選擇的選擇。
“國內疫情剛有緩解我們就搶著發貨。結果貨柜還在海上漂著,目的地封城了。”一位制鞋企業的負責人說。“昨天來電話是催單,今天就變成取消訂單了。”一位銷售咖啡機的經理說。
今年3月份以來,國內疫情趨于平穩,一系列助企紓困的政策措施取得積極成效,浙江、江蘇、上海等外貿大省大市已全面復工。而就在外貿企業盤算如何把損失的時間奪回來的時候,境外疫情呼嘯而至。
3月11日,中國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數降至個位數;同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征。
海外需求瞬間凍結,訂單大量取消;物流成本暴漲,供應鏈受阻甚至斷裂……剛抬升起來的預期跌入谷底。眾多企業再度開啟“休假模式”。在3月30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坦言,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需要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外貿外資直接間接就業超過2億人,40萬家外貿外資企業對我國稅收貢獻超過25%。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對我國穩定經濟運行和就業大局至關重要,也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推進器”。
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明確提出,要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
3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考察調研我國對外開放的主要港口樞紐——寧波舟山港,了解港口復工復產情況,指導當下的外貿外資工作,為各地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鼓士氣、強信心。
用宏觀政策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紓企業經營痛點。
“我們公司出口的碳鋼產品退稅率由9%提到13%,預計一年可以少交四五百萬元稅款。”清源科技(廈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出口光伏電站配套產品,部分生產訂單面臨供貨商延期發貨,資金和庫存周轉的壓力很大。“‘提率’政策是一項真金白銀的利好,實打實減輕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公司財務總監方蓉閩說。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全國累計為企業辦理出口退免稅6324億元。
一場場座談會、一次次調研之后,是一項項精準幫扶政策出臺:將瓷制衛生器具等1084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3%,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等380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9%;海關全面推進“兩步申報”、“綠色通道”、免到場查驗等,提高通關效率;金融機構增加外貿信貸投放、落實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商業保險公司開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并降低費率;免征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等等,均在降低經營成本、提振企業信心。
——通全球供應鏈堵點。
5月29日晚間,一架搭載約200名企業員工和家屬的包機離開德國法蘭克福前往中國。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我國同多國建立“快捷通道”,以穩妥方式逐步、有序恢復中外人員往來,為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和通暢作出積極努力。
在海運、航運線路大面積停滯時,中歐班列憑借運時短、成本低、運能大、零接觸的優勢,成為聯通亞歐大陸的“綠色通道”“生命通道”,連續3個月刷新單月開行紀錄。口罩、急救包、防護服、額溫槍、護目鏡……大量防疫物資為馳援全球戰疫提供了有力支撐。
海關總署、商務部先后出臺20余條具體舉措和工作要求,確保發揮中歐班列戰略通道作用;國家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支持5個城市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
——解產銷對接難點。
6月15日,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的“云開幕”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在各大國際大型會展因疫情取消的背景下,走過63年的廣交會整體搬上“云端”,為世界貢獻了一場“買全球賣全球”的貿易盛宴。50個網上展區中,2.5萬多家參展商、180萬件商品與數十萬采購商一鍵相連。8萬多場次直播,將黔東南的民間手工藝、寧夏的有機牧場、浙江的生產線,推送到海外消費者面前。
此后,各地云上商洽會成為暢通銜接、拓展市場的重要貿易形式。
用創新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探索市場新藍海。
“雖然困難重重,我們還是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好事達福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呂仲琦說。該公司以外銷家具和電壁爐為主,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同比下降三成以上。困境之中,他們加力拓展的跨境電商業務,成了品牌出海的新渠道:家用辦公桌、電視柜等“宅經濟”產品在海外市場賣到脫銷,需要加班補貨;熬過艱難的第二季度后,外銷市場開始回暖,訂單已經接到了今年10月份。
“需求在線上,出路就在線上。”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介紹,疫情發生以來,阿里巴巴國際站銷售額保持三位數的高增長,支付、發貨、結匯等服務從線下往線上匯聚。
疫情沖擊下,跨境電商憑借線上交易的優勢成了新藍海。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整體下降6.4%,而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的進出口額卻逆勢增長34.7%。海關總署近日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平臺進出口增長26.2%,其中出口增長28.7%,進口增長24.4%。
4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已設立59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基礎上,新設46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送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紅包”;7月1日起,海關總署在北京、天津等10個海關開展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相關企業享受到專門通關方式帶來的便利。
——打造營銷新格局。
“出口轉內銷”,一個喚起中老年人記憶的詞,將消費者品質升級的需求與外貿企業“轉身”自救的努力鏈接在一起,也成為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突破口。
一個“轉”字,知易行難。流通渠道的轉換、銷售模式的轉型、生產線的轉向、品牌觀念的轉變……對許多習慣訂單式生產的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每道難題都像山一樣橫亙于眼前。
關鍵時刻,政策發力。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市場、渠道、信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推動外向型產能轉向內需市場。
京東旗下電商平臺京喜推出“內銷行動”專區,2個月內新入駐外貿企業超過萬家;天貓平臺開設“春雷計劃——外貿轉內銷”專場,6月1日當天,外貿轉內銷商家成交金額同比增長66%;拼多多與寧波市政府簽訂協議,在未來一年內推動超過1.5萬家企業貨品走上網購平臺。
用不斷擴大的改革開放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沉渣泛起,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卻更加堅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指出,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
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頒布,海南島將實現貨物貿易“零關稅”;
6月24日,2020年版全國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公布,聚焦制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實現進一步開放。
“改革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決心和誠意,讓市場用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武漢霍尼韋爾新興市場總部暨創新中心、惠州埃克森美孚項目、湛江巴斯夫項目、西安三星項目……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項目相繼落地。今年二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8.4%,較一季度的下降10.8%回升明顯,外商投資預期和信心穩定趨好。
出口、進口雙雙實現正增長!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自4月份起我國出口已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6月份進口也轉負為正,增長6.2%。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形勢依然復雜嚴峻。40多萬家外資外貿企業正在經歷的,既是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遭遇戰,更是考驗高質量發展成色的持久戰。他們必將在市場的洗禮中得到淬煉。
……
企穩了!回暖了!
更多的壯美圖景在數字之外:衛星遙感圖上,那漸次亮起的燈火,點燃了復蘇的希望;夏收大地上,金色麥田耀眼奪目,粒粒歸倉收獲著復蘇的希望;“買買買”的購物車,盛滿了復蘇的希望;店主重張迎客的笑臉上,寫滿了復蘇的希望。
中央對形勢的判斷清晰擘畫出我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藍圖: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一定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報道組 執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 平 董碧娟 韓秉志 林火燦 熊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