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進軍現代農業和機器人產業,一體兩翼并駕前行,企業“二次創業”的創新故事,引發廣泛關注。從更寬廣的視角看,碧桂園只是一個代表,我國民營企業群體創新能力的深厚根基和廣闊前景,任誰也無法忽視,任誰都必須重視。
創新驅動發展,是國之大計。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形成了從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到行動落實的完整鏈條;我國民營企業堅持創新發展,憑借敢想敢試的創新意識,通過技術升級、產品顛覆推動了時代發展,引領了行業及社會變革。在通訊電子、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技術密集行業,一大批民營企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民營經濟在創新賽場上大展風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進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革故鼎新,使得各國在提升國際競爭力中越來越倚重創新能力。換句話說,一個經濟體的創新能力越強,其競爭優勢就會表現得越充分。
在中國經濟結構版圖上,民營企業貢獻了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尤其需要民營企業釋放出巨大潛能,發揮決策快、經營機制活、市場靈敏度高、技術創新活動更具效率等特點,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氣”和“勁”,可鼓不可泄。這需要對民營企業有信心,更需要各級政府為其培育創新沃土、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制度供給。例如,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動,搭建平臺促進銀企互動,政銀企三方攜手,合力解決融資問題;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通過實施技術改造轉化創新成果;強化人才支撐,為民營企業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不斷創造暖心的環境條件;加大產權保護力度,加大無形資產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解除民營企業后顧之憂……既要有“及時雨”式的救急舉措,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噴涌,更要著眼長遠面向未來,為民營企業搭建更為廣闊的舞臺。
社會各界的擔當作為,就是企業的信心力量。事實上,包括碧桂園在內,很多民營企業的創新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發生的。著眼未來5年至15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期待,會有更多這樣精彩的故事上演,用實干精神擦亮“中國創新”的名片。
對碧桂園的報道就此告一段落,但我們將始終關心關注民營企業的創新創造,為他們鼓勁加油。(經濟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