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A国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深圳領跑——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調研記

2021年05月10日 06:07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調研組

圖為位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深港基金小鎮。

圖為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的人才公園。人才公園毗鄰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占地面積77萬平方米。(資料圖片)

  深圳前海灣畔,海風習習,一塊鐫刻著“前海”二字的巨石矗立在鮮花叢中。

  前海石是中國開發開放歷程的見證者。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這里,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

  “3天一層樓”曾是“深圳速度”的象征,“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深圳繼續領跑,不斷創造新的奇跡:2018年,GDP超越香港;2019年,GDP超越新加坡;2020年,國際專利申請量超越硅谷、紐約、以色列……

  深圳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承擔著更大的使命。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中,深圳被賦予“核心引擎”的定位;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戰略中,深圳被賦予“高質量發展高地”的使命。

  “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高度評價。

  從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到2020年,深圳經濟總量從2.7億元增長至2.77萬億元,創造了40年增長1萬倍的奇跡。從邊陲小鎮到國際大都市,從荔枝節到高交會,從“三來一補”到中國“智”造,深圳的創新發展之路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闊。

  蓬勃升騰的創新之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圳以總書記指示精神作為行動指南,將目標瞄準“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今天,時代再次選擇了深圳,深圳必須有新的更大作為。”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說。

  傳統的城市化強調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創新型城市化則更加注重創新要素向城市的聚集。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深圳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傳統城市向創新型城市的轉型,展示出對創新要素極強的吸附能力。

  站在南山區云科技大廈53層俯瞰深圳市區,自東南方向的深港交界處開始,跨西麗水庫、陽臺山、鐵崗水庫,青山綠水的扇形區域內,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南山智谷產業園、大學城片區、鵬城實驗室、大疆天空之城、南山區科技聯合大廈、傳音控股大廈、天瓏移動大廈等錯落排列,形成了深圳創新型城市的“排面”。

  “深圳把最好的地段拿來建大學,建科學城。”深圳市教育局高等教育處二級調研員馬蓉說,在深圳有兩個知名大學城,一個是深圳大學城,另一個是國際大學園。深圳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高校聚集其中。深圳累計開辦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11.32萬人。未來5年深圳還將籌建5所高校,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儲備難題。

  每一個片區都是創新陣地,每一棟樓宇都是創新空間。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鐘海介紹,自2019年4月起,深圳國家高新區擴容,面積從11.52平方公里擴大到159.48平方公里。18個重點區域遍布全市,定位是“引領和代表全市質量型開發建設的核心地區、探索全球創新之都創新空間供給的先行地區”。

  目前,深圳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省實驗室4家、基礎研究機構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各類創新載體2700多家。

  記者在深圳灣實驗室見到了從事基礎研究的黃愷。今年33歲的黃愷是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后,去年回國入職深圳灣實驗室,研究通過軟件模擬基因在三維空間的折疊。黃愷介紹,我國現在還缺乏先進的計算生物化學軟件,一般來說,學校或企業都不會獨立去做,因為對學校來說不易產出論文,對企業來說研發周期長,短期不會產生利潤。“這種項目只有在深圳灣實驗室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才可能做好,這也是我選擇深圳的原因。”

  “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發揮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的重要指示,就是深圳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使命和擔當。

  大手筆的城市創新布局,需要大手筆的研發投入。

  “十三五”期間,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5年的732.2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2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4.18%增長到4.93%,超過了2019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研發投入強度最高的經濟體——韓國(4.35%)。王偉中說,深圳技術創新能力較強,但原始創新能力相對弱,因此深圳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先導。

  面對創新發展的一個個難題,深圳率先設立“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以立法形式確立不低于30%的市級科技研發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2020年投入44.85億元,占比達38%。

  “基礎研究投入占30%,這個比例其他城市做不到。”深圳灣實驗室黨委書記胡曉軍介紹,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僅占研發總經費的6%,發達國家一般為15%左右。深圳灣實驗室是對標國際科技制高點的新型研發機構,成立僅兩年,致力于生物醫藥領域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落地的“全鏈條”研發。“深圳的創新機制和充分投入,讓科學家可以放心地自由探索。”胡曉軍說。

  深圳的創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郭躍華回憶,深圳經歷兩次大的轉型。

  第一次轉型面臨的挑戰是特區不“特”。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全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特區政策優勢逐步消失,深圳的工業發展速度一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95年,深圳實施“科技興市”戰略,開啟了由重視產品到重視科技的“二次創業”。

  第二次是黨的十八大之后的轉型升級。深圳頂住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的壓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騰籠換鳥”,累計遷出1.6萬家企業,為高新技術產業騰出空間,陸續建起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孵化器,一大批中小微科技企業迅速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是我們是否能過坎的關鍵。”踐行總書記指示精神,深圳人著眼新興技術與產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創新“過坎”“升級”,向著世界創新之都的目標進發。

  2020年,深圳國際專利申請量2.02萬件,是2015年的1.5倍,連續17年居全國大城市之首。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650家,是5年前的4倍,居全國城市第二。進入世界500強的深圳本土企業,從2012年的3家增至目前的8家。在5G、8K、人工智能、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多個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前沿。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伴隨著永不停步的改革開放,深圳讓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從“世界工廠”走向“創新智造”,成為全球知名的創新之都。

  勇立潮頭的產業鐵軍

  到深圳必看華為。調研組來到華為坂田基地,在一間科技展廳里,看到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的節能減排數據在展示屏上不斷增長跳動。華為數字能源公司營銷工程部部長方良周說,華為的市場表現好,根本原因是產品技術好,有核心競爭力。

  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有效授權專利超10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90%。方良周說:“從2G跟隨到5G引領,華為用了20多年建立起科技自信。目前雖然壓力很大,但我們相信未來會持續穩健地贏得更大發展。”

  以華為為代表,從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深圳高科技企業群體,成為國際競爭中勇立潮頭的中國產業鐵軍,面對“卡脖子”不屈不撓沉穩應對,給國人留下了“頭鐵”的深刻印象。

  過去一年,許多人擔心華為能否扛得住。但華為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經營業績基本達到預期。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華為銷售收入8914億元,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研發投入1418.93億元,同比增長7.8%。

  “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一批研發團隊和創新型企業主動肩負起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加入深圳的創新創業大潮。

  “我們走的是全自研、全正向的高端芯片研發道路。集成電路產業的未來一定在中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創新的無人區闖出一片天地。”深圳市紐瑞芯科技有限公司CEO陳振騏說。

  陳振騏畢業于清華大學,后去美國留學,曾在硅谷多年從事高端通信芯片研發。2016年底,一批科技人才組成研發團隊,回國創立紐瑞芯公司。紐瑞芯的愿景是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公司和無線通信芯片的領導者。

  3D視覺感知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關鍵共性能力,是通過提供毫米級的高精度深度數據、使機器能夠感知全維度信息的“智慧之眼”。奧比中光打破這一領域的國際壟斷,實現了中國企業在該領域多項“從0到1”的突破:成功研發國內首顆3D感知芯片,亞洲首家量產自主知識產權消費級3D攝像頭,實現3D刷臉支付在全球范圍內的首次商用……

  “奧比中光在3D視覺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居世界前列,是亞洲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3D視覺全領域技術的平臺型科創企業。”奧比中光副總裁孔博介紹,該公司2013年在深圳成立,已發展到1000多人,其中研發人員達60%,相關技術已應用于消費電子、智能家居、機器人、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全球客戶逾3000家。

  在中美貿易爭端中,南山區粵海街道被網友稱為“最牛街道”。華為、騰訊、中興、大疆等著名企業,都是從這條街道上成長起來的。粵海街道辦事處公共事務中心一部部長趙華告訴記者,粵海街道有96家上市公司,各類企業達3.4萬家。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匯成了產業鐵軍的洪流。2020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0272.72億元,突破萬億元大關,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達37.1%。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論述,為創新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十三五”期間,深圳聚焦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等核心關鍵元器件,實施重大項目、懸賞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的梯度攻關計劃,探索“賽馬式資助競爭機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鏈式布局”等組織方式,累計組織實施技術攻關重點項目7批共80個,資助金額7.21億元。

  今年4月,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深圳有15個項目獲獎。其中,首次設立的“芯片獎”有8項,深圳企業和高校摘得其中4項,彰顯了深圳在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的強勁實力。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十三五”期間,深圳著力打通成果產業化通道,加快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建設,擁有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1家,市級備案技術轉移機構67家。

  在深圳坪山區錦繡中路到錦繡東路之間,有一條聞名的BT(英語“生物技術”的縮寫)大道。坪山區科技創新局局長黃鳴告訴記者,這條3.8公里的大道上,匯聚了以高端研究機構和平臺為支撐,以生物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三大細分領域為核心的生物醫藥企業19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就有11家。BT大道是坪山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窗口,坪山已有7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去年疫情發生后,坪山生物醫藥在抗疫中發揮了突出作用。

  “坪山是2017年1月掛牌成立的行政區,是深圳的后發地區,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必須培育發展研究型產業,必須基于底層技術在全新領域的應用、在新賽道上有突破、在產業選擇上有遠見。”坪山區委書記陶永欣連說了三個“必須”。布局創新,立足產業,聚焦轉化,三個“必須”見證了BT大道上從創新平臺到新興產業的“核聚變”。

  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匹配資金鏈、服務鏈。“十三五”期間,深圳實施貸款貼息貼保計劃,累計對中小微科技型企業予以1.4億元貼息支持;推動設立全國首只50億元規模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并于2020年增資50億元至百億元規模,累計投資230多個天使項目;試行“項目監理+增值服務”制度,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為創新人才(團隊)提供全鏈條跟蹤服務。

  張龍貴就是從中受益的創業者之一。2017年3月,正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張龍貴,決定畢業后回國創業。他在德國開始對接國內外的投資人。“后來假期回國考察,跑了十幾個城市,見了50多個投資人,沒一個投資人真正看好我們,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最終,他在深圳找到了投資人。2018年11月,張龍貴創辦了厚存納米公司,入駐光明區留學生創業園。

  厚存納米公司主要從事mRNA藥物納米遞送技術研發。“我堅信這是新藥研發的未來,但那時在國內還是冷門。”張龍貴說,厚存納米希望開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可用于快速研發并大規模制造全新疫苗的mRNA技術站上風口,厚存納米積極與國內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解決mRNA疫苗產業化面臨的難題。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服務鏈的“多鏈協同”,讓深圳成為中國創新創業密度最高、產業活躍度最大的城市。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能力建設處副處長肖勇介紹,深圳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產學研用資”深度融合,創新成為深圳這座城市最顯著的標簽、最鮮明的特質。

  源源不竭的創新動力

  33歲的香港青年周益俊是2019年12月7日來到前海的。那天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大賽舉辦的日子,他帶著食品軟化技術項目參賽并獲得銅獎。除了10萬元獎金,周益俊還收到了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邀請:孵化期入駐租金3年內按照80%、50%、20%給予補貼,提供人才住房并按照市場價的七折收取租金。

  入駐前海后,周益俊的頭銜變成了柏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公司開發的產品主要面向有吞咽功能障礙的老年人群,享有5項專利,目前與粵港澳大灣區近200家養老院開展合作,很多基金公司來洽談投資……

  在深圳,任何一項有市場的技術、有價值的創意都不會被埋沒。任何人都可以帶著想法來到深圳,以合理價格進行原型設計、測試、制造并推向市場。

  以產業完備度為例:深圳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萬億元,連續2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匯聚了1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形成了全球最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生產商、材料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用“半天出小樣、一天出大樣”形容深圳工業樣品的設計速度。

  以融資環境為例:在前海辦理跨境人民幣貸款,貸款期限、利率是“商量著來”的——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范圍內自主確定,報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備案即可。企業融資可直接到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也可自主發行私募債。截至去年底,深圳備案基金數量16380只,管理基金規模1.97萬億元。

  江洲控股集團在深圳投資植物工廠技術,這是一種植物依靠LED光源和營養液在室內生長的系統,能產出高質量的有機蔬菜。集團總裁曹洪民表示,深圳匯聚了農業創新的市場、科技、資本三大優勢,完全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新模式提供解決方案。

  田李博士是鵬城實驗室綜合辦公室協助召集人,2018年前沒來過深圳,自主擇業時一到深圳就決心留下來,“這里的創業生態很好,企業在這里都是‘長出來’的。”他用“長出來”表達自己對深圳創新環境的認可。

  田李對深圳的感受,也是眾多創業創新者的感受。多年前,“孔雀東南飛”是人們對國內大量人才南下深圳的生動描寫。現在,翩翩飛至的“孔雀”來自全球各地,深圳以良好的環境成為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創新創業熱土。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開發合作處副處長李小梅說,深圳成立人才基金,設立“人才日”,舉辦人才交流大會,千方百計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現在,深圳市人才總量超過600萬人,其中全職院士54人,高層次人才總數近1.8萬人,留學歸國人員超16萬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讓眾多的“田李們”扎根下來?鐘海一語破的,“吸引人才要在科研體制機制上大膽破冰,拱卒前行。”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例,深圳的辦法是讓一部分掌握創新話語權、資源配置權、創新活動評價權的科研人員成為企業家、創業者,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徐政和向記者現身說法。他說,為了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學校規定全職教師可以一周抽出一天在校外從事科技轉化工作,教師的職務科研成果可以作價入股企業,并按比例獲得股權收益,實現教授、企業、學校三方收益共享。南方科技大學已籌辦52家公司,眾多課題帶頭人參與市場合作,成為深圳很多企業的科研“福地”。

  在深圳灣實驗室,工作人員與企業合作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服務企業科技攻關,幫助企業技術驗證;二是技術許可或轉讓型合作;三是以技術入股方式合作。胡曉軍說:“科研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基礎研究,一條是轉化研究,這樣才能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打造出優越營商環境的深圳市政府在眾多創業者眼中十分低調:“平時感覺不到其存在,需要的時候卻無處不在。”深圳市政府堅持“有為有不為,不缺位不越位”,該擔當的大膽擔當,該放手的大膽交給市場,既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截至今年1月底,深圳市累計擁有商事主體361.4萬戶,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68.9戶、擁有企業170.2戶,商事主體數量、創業密度均居全國第一。

  創業者與創新者的角色高度重疊。在深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創業者與創富者的角色高度重疊。研究報告顯示,深圳2020年擁有1000萬元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有7.57萬戶。千萬元可投資資產擁有者中,企業的擁有者占到60%。企業創富了,員工的收入水漲船高。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878元,深圳最早的確切人均收入數據是1985年的1915元,增長了33倍。

  “科技創新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將創新與產業緊密連接,實現‘創新—創業—創富’的循環往復、滾動放大。這是深圳模式與其他創新型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深圳創新型產業快速崛起的最大奧秘。”深圳市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偉說。

  自主創業,解決了誰來創新的問題;自主創新,解決了從“0到1”的問題;自主創造,解決了從“1到100”的問題;自主創富,解決了激勵機制的問題。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兩手精妙互動,四個“自主”良性循環,就這樣下活了深圳的創新大棋局。

  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

  41年前,深圳特區的拓荒者之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黨委書記袁庚在香港買了一塊招商局集團總部用地,共6000萬港元,首期支票支付2000萬港元。在取款的那一天,港商準時等候,汽車停在門外連火都沒熄,辦完手續拿到支票急匆匆趕回香港。原來,這2000萬港元支票只要在銀行下班前存入,一天就能多出5萬港元利息。于是,就有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標語。

  “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勉勵深圳干部群眾。

  一代又一代特區奮斗者以夢為馬,只爭朝夕,努力把深圳建成了一座世界創新之都。2020年,深圳將這種歷經淬煉的奮斗精神,歸納為“新時代深圳精神”——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這不是簡單的口號和標語,而是敢于突破條條框框,使發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

  特區成立初期的敢闖敢試,闖出了一個全要素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經理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金融市場,為今天的深圳創新提供了制度基礎。“開放包容”,為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聚集起豐富的人才技術資源。

  漫步在深圳人才公園,孔雀亭、最美公式長廊、深愛人才館、求賢閣、院士林、我是IT人、青年人才驛站、人才功勛墻……一處處景點設計別出心裁,沿著海岸鋪展開來,彰顯著深圳對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正如歌曲《來了就是深圳人》中所描述的那樣:“有一座移民之城住滿著青春和夢,這里刮著北緯二十二度季候風,這里的握手比較有力,這里的微笑比較持久,這里的每天都年輕。”

  無論在光明科學城、留創園,還是在前海、大學城,記者采訪的許多創業團隊,被問及為何選擇在深圳創業時,“這里創業氛圍好,來了就是深圳人”成為他們不約而同的最高票答案。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個口號代表的是包容,是胸懷。這種包容與胸懷,也使深圳能夠不斷認識自我,反省自我,從中汲取教訓和力量。”黃偉說,多年來,深圳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總結成敗得失,即使來自網絡上的尖銳批評,只要有道理,深圳都能反躬自省、持續改進。

  深圳的開放是多維度的,面向全球的創新布局,面向全國的產業合作,還有面向全市的創新資源共享。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吳德林告訴記者,學校與騰訊、中興、華大基因等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60余家,與OPPO、大族激光、美的等60余家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向企業開放共享,累計為企業解決各類技術難題1400多項。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裝備處副處長陳曉青介紹,深圳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共享,全市注冊儀器管理單位502家,開放共享儀器近6000套。

  創新是一個反復試錯的過程,容錯試錯機制是對創新積極性的有力保障。《深圳市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將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負責人履行勤勉盡職義務、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等前提下,免于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價、自主決定資產評估以及成果賦權中的相關決策失誤責任。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深圳的“務實尚法”既強調守法,又探索立法,在一些尚未有明確法律規定的領先產業領域,把有利于保護創新成果的政策用法規予以明確。

  “區塊鏈公司有幾千家,以哪一家為權威認證?即使有最早的時間登記證據,會不會在登記時就處于侵權狀態?這都是司法機構要考慮的問題。”在南山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記者偶遇一場調研座談會,法律專家宿遲為10多家公司代表講解區塊鏈技術認證確權等問題。參加培訓的中集集團法律部知識產權經理孫建岐告訴記者,中集集團這些年在設備研制中大有斬獲,但也遇到一些知識產權糾紛,吃過苦頭。區里開展這類培訓,讓他們提前了解一些前瞻性知識,很解渴。

  南山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任劉靜說,知識產權工作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關鍵,作為創新創業前沿城市,深圳對知識產權保護必須提前布局。

  南山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設有線下服務大廳、“一網通”知識產權線上綜合服務平臺以及移動辦事大廳。中心按照入駐機構需要,專門制定知識產權需求調研表,每年根據市場變化舉辦講座。“拿到表格之后,比如說企業有專利代理或者商業秘密保護需求,我們就會組織相關機構一次性地上門對接企業需求。”劉靜介紹。

  向著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高處不斷攀登,到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時,“追求卓越”成為深圳精神的新內涵。

  在創維集團,總工程師吳偉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他們去日本一家企業訪問時提出了參觀實驗室的要求并得到應允,結果到了實驗室一看,儀器用布蒙得嚴嚴實實。“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有尊嚴,有話語權!”吳偉說,那次參觀回來后,創維堅定地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如今,創維的專利技術超過9000項,其中包括貼合全面屏等行業領先技術。當年那家日本公司的東南亞基地,2015年被創維集團收購。

  今天的深圳,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追求卓越”的賽道上實現全球領跑:全球最大通信設備研發制造商華為、全球最大基因組測序與分析公司華大基因、全球最大消費類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全球唯一全產業鏈新能源汽車公司比亞迪、全球最大的網絡即時通訊商騰訊、全球最大的網絡通訊設備供應商TP-LINK……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一路爬坡過坎、攻關拔寨,一路走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一路跨越式發展、折疊式進階,深圳用40多年時間走過了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能走完的歷程。

  “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的深情期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大路上高歌猛進,繼續領跑,一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創新之都正在南海之濱巍然屹立。

  (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孫世芳 瞿長福 楊陽騰 佘惠敏 劉 亮 文陽洋 執筆:瞿長福 佘惠敏 劉 亮)

  相關報道:

  柳州驚奇——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調研記(2021年4月19日)

  經濟日報評論員:驚奇,源于同頻共振的戰略定力(2021年4月22日)

  《柳州驚奇》反響熱烈,讀者表示:把廣西生態優勢保持好發揮好(2021年4月22日)

  專訪鹿心社:進一步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2021年4月23日)

 

  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典型——對廣東佛山的調查與思考(2021年1月13日)

  經濟日報刊出深度調研報道,佛山市委書記魯毅致函經濟日報(2021年1月13日)

 

  貴陽后發趕超——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調研記(2021年3月22日)

  經濟日報《貴陽后發趕超》調研報道在貴州產生熱烈反響(2021年3月23日)

  貴陽市委書記趙德明致函經濟日報編輯部(2021年3月24日)

  專訪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諶貽琴:奮力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2021年3月25日)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