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A国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行】鄂爾多斯重塑

2022年01月11日 05:36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調研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2014年和2019年,兩次考察內蒙古,提出包括鄂爾多斯市在內的內蒙古能源富集地區是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要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

  2018年至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連續4年來到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2019年,總書記在參加兩會審議時,要求內蒙古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鄂爾多斯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在轉型中謀出路、闖新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中求進,重塑自我。

  內蒙古鄂爾多斯,被黃河“幾”字彎包圍,有8.7萬平方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羊絨制品產自這里。煤炭探明儲量2102億噸,約占全國六分之一、內蒙古二分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4.9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過去提起鄂爾多斯,人們會想到“羊煤土氣”。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經濟結構偏散。非煤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僅32%,煤炭及相關產業占經濟總量的50%以上,可謂一“煤”獨大,“挖煤賣煤”一度是鄂爾多斯主要的經濟增長方式。

  行遠自邇,踔厲奮進。鄂爾多斯開啟重塑之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勇于突破發展“天花板”,不斷校準前行“坐標系”,爭當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逐步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華麗轉身”。

  “重塑之路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需要拿出敢闖敢試、敢破敢立的勁頭,這關系到鄂爾多斯能否繼續引領內蒙古經濟發展。”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說,必須保持強大政治定力,打贏這場資源型城市的綠色低碳轉型戰。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大路工業園區久泰新材料。賈欣隆攝(中經視覺)

  破局,“偏科生”欲解一煤獨大之困

  每天中午12點,是鄂爾多斯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煤礦的檢修時間。井下110多米,礦長張立輝帶領記者沿順槽往前走,接近綜采工作面。他說,只要采煤機一刀下去,就會有2000多噸煤掉落在運輸機上,通過皮帶運至煤倉,經洗選后拉到港口。

  “我們是全電動車示范礦井,用神東與華為合作的‘礦鴻’實現了主運輸系統的國產替代。”張立輝說,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應用,上灣選煤廠年電力消耗減少8%以上,生產效率提升5%,日均生產時間縮短1小時,煤質穩定率由83%提高到95%。

  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董事長李新華說,總書記給內蒙古提出“要注意揚長避短、培優增效,全力以赴把結構調過來、功能轉過來、質量提上來”后,他們一直在思考煤炭企業怎么發展、煤炭經濟往何處去,如何成為綠色、低碳、智能轉型的標桿。

  煤,是鄂爾多斯繞不開的話題。市域80%的地下都有煤,遠景儲量高達萬億噸,還能挖很多年。

  鄂爾多斯的產業“偏科”嚴重:我國的41個工業門類,這里有統計數字的僅28個,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1%的僅6個,超過10%的僅煤炭1個;單一化、重型化特征明顯,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路徑轉變首先是觀念轉變。從實際出發、蹄疾步穩,即便經濟有一些小波動也不能改變方向。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正著力研究2022年各旗區的考核指標,全部指標瞄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蒙古要立足優勢、挖掘潛力、揚長補短,努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

  什么樣的產業能夠承載鄂爾多斯的未來?做大做強能源化工產業,是鄂爾多斯經濟發展的堅實基本面。

  “應以煤炭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鄂爾多斯市委黨校政治學和法學教研部副主任錢格祥說,要通過煤炭業的重塑引領產業結構的重塑。

  在能耗雙控和“雙碳”目標剛性約束下,鄂爾多斯有一批超千億元大項目遲遲不能落地,一批化工項目由于能耗指標未落實難以按期投產。這座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是在多種壓力和約束下尋求最優解。

  當地開始把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資源轉化增值上。

  “煤是鄂爾多斯的財富之源。”站在鄂托克經濟開發區的夜色里,福建客商鄭斌感慨道。

  寒冬中,他身后的一處煙囪燃著火光,那是經燃燒后排放的焦爐尾氣,當地人稱之為“點天燈”。

  吸引鄭斌投資建廠的便是資源。他所在的內蒙古東日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立足當地產業基礎,將焦爐尾氣制成甲醇和合成氨;購入煤焦油生產高端鋰電池負極材料;利用廣袤的沙漠和豐富的硅石資源,從多晶硅一直生產到光伏組件,最后建設光伏電站。

  鄂托克經濟開發區有1270萬噸煤焦化產能,主產品是焦炭,而副產品焦爐尾氣、苯和煤焦油都可能造成污染,能耗“雙控”、“兩高”項目整治的大背景下,從源頭擴大總量并不現實。

  怎么辦?

  “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鄂托克旗委常委、鄂托克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賈瑞帶著團隊反復研讀總書記這段話。

  “資源產業是我們的優勢,轉變發展方式不是拋棄資源型產業,而是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把原料行業變成材料行業,產業鏈往下游走,價值鏈向中高端升。”賈瑞說,他們想明白了,便踏上延鏈補鏈的招商路。

  造訪河南平煤神馬尼龍工程技術有限公司6次后,雙方商定合作項目:苯經過環己醇、己二酸等中間產品最終生成錦綸;當地氯堿化工的中間產品與己二酸聚合生成可降解塑料,或繼續往下生成氨綸。鄂爾多斯人暢想的從煤到布的跨越,正在變為現實。

  此外,焦爐尾氣綜合利用項目2022年全部建成后,“點天燈”在鄂托克旗將成歷史。賈瑞說,為煤焦化三大副產品打造吃干榨盡的全產業鏈,用綠色焦化為產業正名!

  綠色循環之風也刮到了冶煉業。鄂爾多斯碳氫能源公司值班經理高燕平說,他們每年利用硅錳礦熱爐的3億立方米尾氣,生產12萬噸甲醇。該過程中產生的1.4億立方米廢氣,又被內蒙古同輝天科氣體有限公司回購,用于生產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

  “堅決與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分道揚鑣。”鄂爾多斯市發改委綜合科科長王波說,以綠色低碳推進化工、冶金、建材、羊絨等傳統行業的存量升級,以高端示范引領裝備制造、新材料等行業的增量轉型,以此加快構筑產業發展新格局。

  在考察了眾多西部地市后,湖南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蒙西分公司落戶東勝區裝備制造基地。副總經理唐革新說,“鄂爾多斯區位優越、風電應用場景廣闊,還有潛力巨大的上下游配套。”公司年產風機葉片1200套,主要供應西部市場,其中就包括主導鄂爾多斯零碳工業園建設的遠景科技集團。

  盛產“黑金”的鄂爾多斯,開始圍繞新的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和服務鏈。

  “最關鍵的是從資源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千方百計抓創新。”鄂爾多斯市代市長杜匯良說。

  2021年初,在鄂爾多斯全部47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不到20%。經過一年的規上企業“三清零”(無研發投入的清零、無研發機構的清零、無發明專利的清零)行動,已有26%的企業實現“三清零”,帶動規上企業研發投入34.7億元。

  鄂爾多斯把創新驅動作為首要戰略,提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等舉措;2021年市本級科技專項資金達到5.4億元,未來將連續3年同比增長不低于15%;出臺人才新政30條,拿出1億元財政資金吸引各方面人才;積極創建國家創新城市、國家實驗室,打造高水平的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為優化產業布局,鄂爾多斯著力解決各旗區化工項目重復建設、配套混亂、缺少拳頭園區和拳頭產業鏈的問題,完成新舊動能轉換。與此同時,還提出緊盯“新特專高精尖”,打造特種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集群;緊盯生命健康、半導體、航空材料等前沿領域,努力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從“原料”走向“材料”,鄂爾多斯煤炭就地轉化率接近22%,2021年前三季度,全社會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74.1萬噸標煤,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8%。

  重塑的大幕,已經拉開。

  圖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月季文化公園全景。劉博侖攝(中經視覺)

  倒逼,迎難而上擺脫“路徑依賴”

  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萬元GDP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碳排放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6.9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86.7%,高于全國29.9個百分點!

  能源消費強度大、二氧化碳排放多、煤炭消費占比高,異常尖銳的能源結構性矛盾、頗為棘手的高碳排放問題,讓鄂爾多斯人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須做兩手準備:不僅要和其他地區一樣考慮產業如何減碳、降碳、脫碳,與全國一道如期實現雙碳目標,還要在主導產業被做“減法”的情況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發展方式作出根本性轉變的同時,鄂爾多斯人找到了那一抹亮色:以“雙碳”目標倒逼全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牢牢把握轉型中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

  用鄂爾多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忠勝的話說,假如沒有“雙碳”倒逼,鄂爾多斯也能轉型;但沒有“嚴逼”,轉型就缺少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缺失行動自覺的擔當力。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黃伯韡說,“雙碳”目標為我們真正打破“資源詛咒”、擺脫路徑依賴帶來新機。

  “倒逼”到什么程度?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但眼下,鄂爾多斯煤電裝機規模占總裝機的86.7%,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仍然偏小,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遠低于國家對內蒙古的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的要求,新能源發展明顯滯后,“倒逼”談何容易!

  這場變革不僅僅是能源問題或環境問題,而是一個全局性、根本性、系統性問題;“雙碳”目標的實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循序漸進、先立后破,先構建起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再逐漸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鄂爾多斯市黨代會提出,要加快構建集能源生產、裝備制造、應用示范于一體的“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建設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和綠色技術重要策源地。還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零碳產業園,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城市。

  風、光、氫、儲、車,是應對之前簡單的“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而提出的。

  重壓之下,實招落地。五大產業的每條產業鏈都由市領導牽頭,深入研究該產業在國內外的發展格局與態勢,明確鄂爾多斯的優劣勢、找尋補短板之道,列出該鏈條每一環節的頭部企業,有的放矢去招商,引來龍頭企業后吸引上下游配套,逐漸從一家企業發展到產業鏈,再逐步壯大成產業集群。

  位于伊金霍洛旗江蘇工業園區的遠景現代能源裝備產業園,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映入眼簾。“風光氫儲車”是園區的五大產業抓手,載體是遠景打造的國內首個零碳產業園。

  遠景現代能源裝備制造項目總監范奉斗解釋:一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二是采用實時能耗與碳排放管理;三是輸出零碳產業標準規范、建起生態鏈,通過綠證認購、碳匯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打造零碳產業園的最后一公里。

  在他看來,地理位置優越、新能源資源稟賦絕佳、應用場景廣闊的鄂爾多斯,為遠景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要素支撐,公司多年來在源網荷儲的技術積累有了用武之地。

  遠景科技集團到來后,鄂爾多斯市領導兩赴遠景總部所在地上海,為36家上下游配套企業舉辦招商會,目前已簽約7家。

  飛馳科技來了!投建氫能產業園,生產的首批氫能公交車已投入使用。

  上汽紅巖也來了!2021年11月22日,上汽紅巖交付鄂爾多斯市用戶的首批氫能重卡投入運營。

  鄂爾多斯還鼓勵遠景、久泰等龍頭企業開展儲能關鍵材料、單元、模塊、系統和回收技術研究,直指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

  “變換思路,把風、光、氫轉變成綠色能源,配合儲能,做好新型電力系統,同步引進相應的裝備制造,融入動力重型卡車應用場景,打通產業鏈,就可以形成千億元產業集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代旗長吳云激動不已。

  鄂爾多斯先后與上汽、中車株洲等14個項目簽署合作協議,中來光伏等33個項目與旗區簽署合作協議,這些項目絕大多數是“風光氫儲車”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落地后將對全市經濟發展、產業轉型構成強有力的支撐。

  開局良好,讓鄂爾多斯充滿信心。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找準內蒙古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優勢領域和短板不足,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主攻方向,推動相關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鄂爾多斯重塑能源產業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動力。

  倒逼“逼”出了生產力。

  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巴圖塔村,“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已實現并網發電。供電之余,在采煤淺層塌陷區耕種,挖渠筑塘、種植果林,實現廢棄土地再利用。

  負責該項目的內蒙古圣圓能源集團伊政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說,他們還計劃打造裝機容量60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約108億千瓦時,年產值約31億元,實現礦區資源開發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鄂爾多斯市能源局綜合規劃科科長段志強帶來一組更直觀的數據:“十四五”期間,鄂爾多斯擬實施風光生態治理等新能源項目77項,投資金額2895億元;綠氫產業示范項目8項,投資金額670.58億元。

  倒逼“逼”出了創造力。

  為加快探索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加強科學理論支撐,鄂爾多斯于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這是內蒙古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伊始即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簽署協議共建實驗室,互借優勢增強創新能力。

  研究院項目開發部部長白楊說:我們將研究碳減排、碳轉化等,實現信息、技術、數據、資本的集成。

  倒逼“逼”出了想象力。

  行至庫布其沙漠中段,無人機環視達拉特旗上空,一幅由196320塊光伏板組成的駿馬圖案盡收眼底。低空平視,一塊塊魚鱗般的單晶雙面光伏板,在沙土上錯落有致地排列,隨著陽光位置的變化,每分鐘自動旋轉兩度,如影隨形。光伏逐光板的一旁,立著四塊菱形大牌子:沙變成金。

  鄂爾多斯可利用土地總面積近400萬畝,可開發光伏總裝機規模約1.1億千瓦;具備規模化開發風電項目的面積約6758平方公里,可開發風電總裝機規模約1525萬千瓦。在庫布其沙漠實施的100萬千瓦光伏領跑者基地已全容量并網,成為我國最大的沙漠集中連片光伏發電基地。

  “光伏板背面,同樣可以接受沙漠上的反光,由此提高5%的發電效果。”達拉特旗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保和說,“十四五”期間,達拉特旗還將繼續新增約900萬千瓦裝機規模,預計到2025年打造成千萬千瓦級綜合開發示范基地。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林光互補,多元供電;馭風而上,驅光而行。這是“蒙古馬精神”的汪洋恣肆,這是鄂爾多斯“氣場”的伏脈千里。

  謀遠,“切膚之痛”后的生態優先

  “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鄂爾多斯人民牢記2019年總書記來內蒙古考察調研時說的這番話。

  “鄂爾多斯對生態有切膚之痛。在這里,生態建設永無止境,發生沖突時永遠生態優先。”鄂爾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曉峰說,其地理地貌可用兩個“48%”來概括——48%是沙漠,包括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48%是丘陵溝壑區,這里的砒砂巖遇風就散、遇水就化,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

  作為黃河流經第二長的城市,鄂爾多斯一直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視為重大政治責任。黃河河道自上而下呈“幾”字形,鄂爾多斯處于黃河“幾”字彎懷抱中,橫亙西東的庫布其沙漠與黃河比肩而行。水與沙,是鄂爾多斯生態建設的主角。

  “歡迎到黃河邊看別樣風景。”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常海更新了朋友圈:一幅黃河流凌圖和一張沙漠雪景照片。他在黃河邊拍下今冬的流凌景觀,寒風呼嘯,大片白色冰凌攜厚厚積雪沿主河道流淌,蔚為壯觀。

  杭錦旗長期面臨兩難困境:堤壩內,凌汛期的黃河水多為患;堤壩外,占旗域面積52%的庫布其沙漠干涸缺水。為防凌汛災害,旗里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搶險加固堤壩,對杭錦旗本就薄弱的經濟底子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比鄰黃河的庫布其沙漠,則是距離京津最近的風沙源,生態環境脆弱無比,冬春兩季大量風沙滾動進入黃河。

  “過去這里沒有春天,因為直到五六月份才會有些生機。”杭錦旗水利局原副局長楊永茂說。

  “我這羅圈腿就是在沙漠里跑出來的。”杭錦旗吉日嘎朗鎮黃芥壕嘎查43歲牧民額定生給記者端上了海紅果和奶茶。

  小時候放牧,干旱的沙漠植物少,吃駱駝刺長大的牛羊都瘦弱得很。額定生花六七天時間在沙漠挖深坑滲水飲牛羊,但過個十來天,水坑又被沙掩埋了。

  困于水沙之間,杭錦旗人有了個大膽想法——挖渠引水,引黃入沙!

  2013年,杭錦旗邀請專家實地勘察論證,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結論令人欣喜:在黃河凌汛高水位時將凌水引入沙漠洼地形成水面,能改善沙漠生態環境,可實現減輕防汛壓力和治沙雙贏,變害為利。

  2014年凌汛期,黃河凌水首次引入庫布其沙漠腹地。2015年至今,已有3.6億立方米凌水流入庫布其沙漠,形成綿延數百平方公里的沙漠水生態。

  沙丘絲滑,水面清澈,沙水相連,隨處可見沙棘紅柳和新栽的楊樹,悠閑的白天鵝給這幅美妙靜物圖平添生機。

  如今,除了70多頭牛羊,額定生還承包沙漠水庫養起了螃蟹,賣起了野生大鯉魚,一年能賺20多萬元。沙漠解渴、牧民解憂,茂盛的植物省了草料,牛羊出欄率也高了,3年養的牛比過去養10年的還壯。

  “2020年2月,我在這片沙漠水生態見到成千上萬只白天鵝。”楊永茂說,庫布其沙漠終于有了春天。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迎來春天的那一刻,楊永茂真正理解了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要義——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也不是沒有走過彎路。前幾年黃河凌水剛入沙漠,草長勢旺,家家戶戶養多了牛羊,草一下子就不夠吃了。額定生第一年養螃蟹時在水塘放多了苗,因為密度太大長不好,只能賤賣。自此,他和農牧民們想明白了,大自然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以草定畜、以水定產,愛這綠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銀山。

  “環境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很多人都曾覺得引黃河水是天方夜譚,和當年修穿沙公路一樣。”額定生說的穿沙公路,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修建。

  “黃沙滾滾漫天來,白天屋里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里埋……”這首當地傳唱的歌謠,唱出了彼時沙漠腹地農牧民們的無奈與苦痛。

  1997年,杭錦旗動員全旗人民“想大的,謀遠的,干實的,做沒的”,齊上陣修建穿沙公路。

  杭錦旗小伙子賈貝記得,開始修路時,8歲的他在修路起點——伊和烏素蘇木巴音烏素嘎查上學。孩子們分年級去修路現場,兩人一組給大人送水喝,或者給新栽的樹澆水。

  賈貝說,為避免“今天我修,明天沙埋”,人們想辦法“北鎖南堵中切割”,硬是在風口下布下2000多萬公頃沙障,栽下幾百萬株樹苗,花3年時間建成第一條穿沙公路。24年來,6條穿沙公路次第建成,庫布其沙漠成為全球唯一被整體成功治理的沙漠。

  而今,毛烏素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植被覆蓋率超過70%;庫布其沙漠治理超過30%。減少入黃泥沙量,成為鄂爾多斯生態建設的最大任務。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

  站在西柳溝前,達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長張云飛攤開了《黃河達拉特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治理規劃》圖紙。

  在達拉特旗境內,東西排列的10條黃河一級支流直通黃河,由南往北依次穿過上游丘陵溝壑地區、中游庫布其沙漠風沙區和下游黃河沖積平原,每年向黃河輸送兩三千萬噸泥沙,俗稱10大孔兌(季節性河流),西柳溝便是其中之一。

  “問題表現在黃河,根子卻在流域。”張云飛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后,鄂爾多斯迅速出臺10大孔兌治理線路圖,市、旗縣、鄉鎮各級黨政領導掛帥孔兌長。

  “一開始是農牧民為了生存被動治理水土流失,現在我們有了一整套系統工程。”張云飛說,上游實施丘陵溝壑地區溝道攔截工程,讓低含沙的水流入母親河;中游固定流動和半流動沙丘、營造防風固沙林帶,防止沉積沙進入黃河;下游提高堤防標準、減少面源污染。達拉特旗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每年減少入黃泥沙量約990萬噸。

  眼下,在10大孔兌治理行動中,鄂爾多斯希望把生態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實現水清、河暢、景美、岸綠和民富。達拉特旗全域實施禁牧,通過建設草場和飼草料基地為集中圈養打下基礎,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標準,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水定地、以水定城。

  整合,匯聚鄉村強大內生動力

  曾幾何時,“靠天吃飯”是鄂爾多斯農牧民的生活常態。

  “路、電、信息,是我們發展的三大阻礙。”鄂爾多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孟克達來回憶:買盒火柴要在沙里走十幾公里;當地政府配給嘎查一臺12英寸黑白電視,牧民們看連續劇《霍元甲》正起勁,突然停電了,因為風力發電機不給力。

  第一條穿沙公路修通后,孟克達來將媳婦娶進門。2006年,他從沙漠散居搬到當地政府建設的牧民新村,開飯店售賣自家牛羊肉。2012年,孟克達來和幾戶牧民一起搞起了牧家樂,經營沙漠徒步、滑沙越野、水上摩托艇等旅游項目,一年收入二三十萬元。他的母親加入了“古如歌”團隊,這種蒙古長調引來了游客、帶動了餐飲住宿和游樂項目。

  “完成脫貧攻堅僅僅是個開頭。”鄂爾多斯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劉海軍說,鄂爾多斯的鄉村,需要精益求精,需要精雕細刻,需要文火慢燉。

  這,無疑又是一次深度“重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要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高標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鄂爾多斯緊跟市場需求、立足資源稟賦、抓好產業興旺。

  “日照足、空氣潔凈、水質優良,還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天然堿湖,鄂托克旗特別適合螺旋藻生長。”內蒙古再回首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蘇勇寧說。早在2003年就涉足螺旋藻養殖的他,如今為當地合作社和農牧民提供藻種、養殖技術及加工工藝等。鄂托克旗有30多個養殖螺旋藻的市場主體,光蘇勇寧就聘用了50多名農牧民。2020年,鄂托克旗螺旋藻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

  “利用獨特的區域優勢和自然環境條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周邊農牧民實現增收致富。”蘇勇寧說,所謂鄉村振興,就是一起發力、共同成長。

  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呼和陶勒蓋嘎查,牧民呼畢斯哈拉圖是阿爾巴斯絨山羊的養殖大戶。

  這種山羊屬肉絨兼優型珍稀品種,其羊絨被譽為“纖維寶石”“軟黃金”,多次獲意大利“柴格納”獎。

  “過去養羊粗放,為追求產量無序雜交,羊絨細度逐年變粗,賣不出好價錢,羊肉品質也不高。羊的數量多了,草牧場也不堪重負。這樣算下來,其實得不償失。”呼畢斯哈拉圖說。

  呼畢斯哈拉圖是鄂爾多斯集團超細絨山羊推廣牧戶,更是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還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安裝了羊棚自動飼喂機、自動飲水機、智慧視頻系統等多種現代牧場設備。他希望在養好阿爾巴斯絨山羊的同時,把草原保護得更好。

  作為呼畢斯哈拉圖的合作伙伴,鄂爾多斯集團絨紡事業部副總經理王友說:“牧場活動及絨山羊養殖是羊絨產業鏈最前端,只有綠色生態的草原才能養育出優良的絨山羊。”鄂爾多斯集團推行優質優價補貼政策,根據羊絨不同細度給予牧民補貼,引導牧民走絨山羊養殖高品質發展道路。

  當生態建設與產業構建相得益彰,鄉村振興的前行步伐邁得更為堅實。

  把鄉村振興作為解決新時代“三農三牧”問題的總抓手,鄂爾多斯在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的同時,創新治理手段、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以此激發鄉村振興的強大內生動力。

  “沒人、沒地、沒錢是不少農村牧區發展的瓶頸。手中沒把米,連雞都不來,鄉村如何振興?”達拉特旗樹林召鎮鎮長喬有世對此深有感觸。

  為解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樹林召鎮從2017年開始以村民入股為資金主要來源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村里自此有了簡單金融工具。村民可根據生產生活需要有償借款,利息低,手續簡便。“我們村的養雞戶倪有福,就是靠信用合作部的借款渡過難關、成了村里的養雞大戶。購買本村房屋也只需付首付,憑借合同從資金互助合作社抵押貸款。”樹林召鎮林原村黨委書記麻三占說。

  目前,樹林召鎮已有9個行政村成立了信用合作部,資金達到1688萬元,累計貸款2721萬元,利息收益125萬元,惠及農戶823戶,無一筆不良借款。

  2020年,樹林召鎮成立農村產權服務中心,這是內蒙古唯一的鎮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已發展出土地經營權、農村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權等4個產品。

  “表面看整合的是土地,其實是為了農牧民的長遠利益。”樹林召鎮農村產權服務中心劉博男說。

  光靠種地難以突破收入瓶頸;作為農村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不整合、產業難發展;但企業總希望以最便宜的價格最久地持有土地,怎么辦?

  第一步,梳理村集體資產。村里將零散地塊集中,由合作社將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完整地塊掛到交易平臺,后者因而有了和企業談判的話語權。

  第二步,轉變企業觀念。“之所以給你一大片完整土地,是希望村集體和農戶能共享成果。”劉博男說,企業需要理性看待農村的資源市場,從賺生產端的錢轉為掙流通端的錢。

  第三步,倡導企業與農戶合作經營。通過保底加分紅模式,由企業承擔大部分風險。2021年,樹林召鎮農村產權服務中心引進大豆育種企業,在650畝土地上開始了大豆新品種育種試驗。

  “如果歉收,按同等地力種植玉米的平均收入給老百姓保底,吃顆定心丸;假如盈利,則通過合作社分紅。”劉博男說,2022年將是平臺交易爆發式增長的一年。

  資源整合、高效利用、價值放大、觀念轉變,一步一步,蹚出一條共同富裕的路子。

  從“苦沙久矣”到借沙生財,從“無中生有”到優中選精,從缺少財產性收入到盤活沉睡資源,是鄂爾多斯鄉村振興提升生產力、再造競爭力的生動寫照。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擊水再出發。鄂爾多斯正以時不我待的干勁濃墨重彩地描繪鄉村振興這幅時代畫卷。

  篤行,增強發展整體性與協調性

  鄂爾多斯重塑之難自不待言。

  這場深化改革動能轉換、從數量型變為質量型的重塑,對于鄂爾多斯來說,痛點、堵點、難點都不少。

  痛在創新能力支撐不足。創新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變量。即便在周邊核心城市群中,鄂爾多斯基礎研發投入強度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都偏低,關鍵技術和關鍵領域的創新實力有待提升。

  堵在要素制約趨緊。因為地廣人稀,生產力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畝均GDP和稅收貢獻率小;水、土地、環境總量等指標捉襟見肘;勞動力人口供給不足、對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難在找尋差異化競爭優勢。鄂爾多斯與周邊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工業基礎都比較接近,產品同質化與產業同質化現象突出,在產業、科技等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鄂爾多斯重塑之所以在難中求進、難中出彩,得益于在漫漫路途中找到了科學的方法論,得益于把新發展理念這一“指揮棒”切實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明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痛點即是攻堅突破點,堵點也是破難切入點,難點便是發力著眼點。

  這是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的“重塑”。鄂爾多斯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以各領域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全面加強理念、科技、產業、制度、模式創新,充分激發活力。

  這是增強發展整體性與協調性的“重塑”。鄂爾多斯將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關中城市群等地區的交流合作,深度參與呼包鄂榆城市群,形成一體化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產業體系協同創新、公共服務便捷共享。

  這是精準發力的“重塑”。補足發展生產型生活型服務業短板,解決公共服務總量不足、結構錯配、質量不優等問題;結合本地優勢確立發展戰略、找準真正適合的產業賽道;以硬實力和軟環境吸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人才和人口。

  這是久久為功的“重塑”。讓新能源全產業鏈在鄂爾多斯扎根坐實、形成產業聚集效應,給黃河“幾”字彎區域帶來一場發展理念的革新升級與示范;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促進人、自然、區域和諧共生,獲得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平衡協調充分的發展。

  通過開展二次創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程,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鄂爾多斯地區生產總值連續12年位居內蒙古自治區所有盟市首位。

  “雖然初步取得了一點成績,但鄂爾多斯的重塑才剛開始,遠未到能松勁歇腳的時候。”李理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基本市情,瓶頸短板還有很多,營商環境、城鄉發展協調性等要素與東部發達地區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生態環境領域仍有不少弱項,只有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往前趕路,才能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新征程上,鄂爾多斯如一匹黑駿馬,咬定目標,錨定方向,滿載著豪情壯志,奔馳在草原大漠。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鄭 波 陳 力 陳瑩瑩 梁劍簫 禹 洋 余 健)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