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特估”概念股持續發酵。Wind“中特估指數”漲幅明顯,“中字頭”上市公司表現尤為強勁。
“中特估”,即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去年11月份,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也就是說,成熟市場估值體系并不能很好地與我國資本市場“新興加轉軌”的特征相匹配,需要綜合考量我國市場體制機制、行業產業結構、主體持續發展能力等因素,把握好不同類型企業的估值邏輯,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定價之錨”的基準和引領作用。
不少人認為,“中特估”更重視國家戰略、政策導向和社會貢獻等綜合評價維度,可有效彌補傳統估值方法不足,有望為優質資產估值重塑打開空間。尤其是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國企,價值長期被低估,與其市值占比和基本面表現不符。
市場的熱切期盼有其道理。國企是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穩增長、穩就業、保民生等領域承擔著重要責任。近年來,得益于改革持續推進,國企經營效率更趨穩健、結構布局更加優化。隨著“中特估”的探索建立,中國市場特色與資本市場一般規律更好結合,將為投資者發現“潛力股”提供新的視角,低估值、高股息的國企有望被市場重新發現并定價。
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直接拔高國企估值水平,引導資金推動股價短期、快速上漲,這既不符合資本市場一般規律,也不利于國企持續健康發展,更與中央“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的要求相悖。
抓住“中特估”機遇,歸根結底要靠國企練好內功。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公司治理,持續改善基本面和經營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用優秀業績展現明朗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推動專業化、產業化戰略性重組整合,優化布局,提質增效。同時,進一步強化公眾公司意識,主動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讓市場更好認識企業內在價值。
機構投資者也應更有作為。機構投資者是市場的主要資金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要牢固樹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在引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過程中,既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市場估值理論,也不能搞短期炒作,而是要加強對包括國企在內優質企業的調查研究,不斷完善契合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助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估值定價體系,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估值高低直接體現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認可程度,不管國企還是民企,市場最終衡量的還是經營效益及能否持續穩定地創造價值。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更有效的盈利模式、更可持續性的發展前景,才是“中特估”的應有之義,才是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長久之道。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