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能源都屬于廣義上的太陽能,如果沒有太陽,人類如何獲得充足的能源?今年9月,世界地熱大會將首次在中國舉辦。作為少有的來自地球內部的能源,地熱能綠色低碳,且總量驚人,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是個巨大的寶藏。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前景廣闊,為順利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進一步提升地熱能利用水平。
地熱能開發利用可分為直接利用和地熱發電兩個方面。地熱直接利用包括供熱、制冷、烘干、溫泉洗浴等,地源熱泵是全球地熱直接利用最主要的方式。我國地熱資源利用以直接利用為主,2020年我國地熱直接利用量超40吉瓦,全球占比38%。我國地熱利用雖然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卻算不上地熱強國,因為在潛力更大的地熱發電領域,裝機量甚至排不進全球前十。
早期地熱能直接應用存在的問題是地理局域性,由于熱能難以進行長距離傳輸,所以只能在產地附近利用。想要更好利用地熱能,就需要將其變為電能,而電則可以較低損耗實現長距離傳輸,這也是一些地熱大國更注重發電應用的原因。由于地熱能利用水平不高,導致我國地熱能只能就地消化,無法大范圍轉移。
地熱發電原理并不復雜。在傳統火電廠中,人們將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以產生高壓蒸汽進行發電。地熱發電所不同的是地球起到了鍋爐的作用,通過利用地熱水形成過熱蒸汽后,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除了能量來源外,地熱電站使用的技術在本質上與煤電站、天然氣發電站和核電站相同。
地熱發電是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年發電利用小時數高達8000小時以上,可媲美核電,遠高于風電和光伏。同時,地熱發電還具有平均壽命周期內碳排放量低、負荷運行穩定、可調頻調壓、土地資源占用少、不受天氣影響等優勢特性,尤其在云南、四川等水電大省枯水時可派上大用場。在我國多元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中,地熱發電應有一席之地。
我國地熱發電起步早、發展慢。面對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1970年原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倡導開發地熱能源,先后建成以廣東豐順鄧屋為代表的7處小型分布式機組。1977年,我國第一臺高溫地熱發電機組在西藏羊八井發電成功,其發電量曾高達拉薩電網的60%。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后續地熱發電發展緩慢,目前正在運行的地熱電站屈指可數。截至2020年底,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為44.56兆瓦,遠未達到“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新增裝機容量500兆瓦的目標。
“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能源局牽頭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明確,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應比2020年翻一番。目前,國內企業已掌握了地熱發電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核心技術,形成了地熱發電規;l展能力。但如果缺少政策支持,地熱發電存在第二次無法完成國家規劃的可能。
促進地熱發電開發利用,首要任務是摸清家底。與太陽能、風能不同,地熱能藏在地下,看不見摸不著。只有真正掌握地熱資源的儲量和類型,才能更好地利用熱源。要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地熱資源進行普查、詳查、勘查和開發,重點是摸清地熱能資源的類型、熱源、熱通道、熱儲特征和分布,評價地熱能潛力,優選有利區,為地熱能發電和梯級開發規;锰峁┵Y源基礎。
出臺電價和相關支持政策,是促進地熱發電規;l展的必要措施。參考我國風電、光伏產業的崛起,在推動其產業發展、技術升級方面,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分攤政策發揮了巨大作用。對標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土耳其等領先的地熱發電國家發展經驗,也驗證了技術進步與規;l展離不開補貼政策支持。各級政府可考慮出臺電價和相關支持政策,在西藏、川西、滇西等高溫地熱資源豐富地區組織建設中高溫地熱發電工程,支持地熱發電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一體化發展。
推動深層地熱能利用技術突破,關乎產業長遠發展。目前技術可利用的中淺層地熱資源,并不足以支撐超大規模的地熱發電裝機。要鼓勵地熱發電企業提高地熱田開發潛力,積極探索干熱巖發電商業化,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產學研聯盟的方向上持續性投入,構建中國地熱發電方案。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