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保供舞臺上,一個陌生角色越來越受關注,它就是天然氣發電。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單日最高發電用氣超過2.5億立方米,成為供電有力支撐。國家“雙碳”目標下,煤電大規模發展受限,新能源發電尚不穩定,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過渡時期,天然氣發電的橋梁價值凸顯。
在我國現有能源體系中,火電仍然是能源保供的絕對主力,除了人們熟悉的煤電外,天然氣發電也屬于火電的一種,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21年、2022年全國多地出現電力供應緊張,甚至拉閘限電等現象。為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四川、廣東、山東等多區域規劃增加天然氣發電規模,優化調整電源結構。
在經歷去年夏季極端干旱缺電后,四川省大幅提升天然氣發電核準、建設速度,在省內負荷中心、天然氣主產區新增布局一批天然氣發電項目和應急保障電源,并且實現了天然氣調峰電價改革破冰。預計到2025年,四川省在建和建成的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1000萬千瓦。廣東省同樣提出,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綜合考慮調峰需求和建設條件,在珠三角等負荷中心合理規劃調峰氣電布局建設。“十四五”時期新增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約3600萬千瓦。
天然氣發電為何突然受到青睞?當前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穩定的電力支撐,“雙碳”目標又對電力的低碳屬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時,隨著波動性、隨機性和間歇性特征明顯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規模迅速擴大,電網對于靈活性電源的需求越發迫切。天然氣發電具有啟停靈活、負荷調節速率高、調節范圍廣、碳排放水平僅為煤電一半等特點,剛好可以充當橋梁作用,緩解能源轉型中的諸多矛盾。
從全球范圍看,天然氣發電是歐美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選項,裝機規模龐大,對其區域內新能源規模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發電保持較快增長,過去十年發電裝機年均增速達12%以上,在保障北方重點地區冬季供暖、滿足東部發達地區電力需求、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看,裝機和發電量占比仍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既然有諸多優勢,天然氣發電在我國為何存在感一直不高?這與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稟賦有關。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目前已經達到40%以上。氣源的穩定性和較高的天然氣價格,成為制約天然氣發電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能源安全和成本的角度考慮,我國優先選擇以煤電為主的發展路線,并一直致力于提升煤電發電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雙碳”目標下,同時保障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天然氣發電的定位。隨著天然氣增儲上產和技術進步,我國天然氣產量近年來持續增長,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呈現巨大潛力,這為在一定規模內發展天然氣發電創造了條件。考慮到我國資源稟賦和俄烏沖突的不確定因素,我國雖不能盲目擴大天然氣發電應用規模,但完全可基于國內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因地制宜規劃上馬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
比如,在“水豐氣多、煤少油缺”的四川,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據絕對主力,具有頂峰兜底作用的火電裝機不足五分之一,“靠天吃飯”特征明顯,電力系統存在突出短板。四川可以憑借臨近氣源地的優勢,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增強電力系統抗風險能力;在西部北部其他氣源豐富、新能源裝機較高的地區亦可適當布局調峰氣電,更好促進新能源消納;在東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經濟承受能力較強、土地資源緊缺的地區,發電效率更高、調峰能力更強、占地更小的燃機產品,可以在中短期內滿足其電力保供和降碳的雙重需求。
推動天然氣發電健康發展,重在解決氣源和價格兩大核心問題。應從戰略層面,明確天然氣發電的發展定位、裝機規模和實施路徑;從政策層面,進一步深化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落實利益共享機制,協調油氣企業與氣電項目簽訂長期供氣協議,提高天然氣保障能力。同時,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氣電價格聯動機制,因地制宜出臺容量電價加電量電價的“兩部制”電價等政策,合理疏導天然氣發電項目成本。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