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是一片“藍海”,中國的能源轉型實踐為此提供了成功樣板。通過技術創新,過去10年我國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造價分別下降30%和75%,全面實現平價上網。隨著新能源技術不斷發展,我國正推動風電、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為發展中國家快速部署可再生能源提供了難得的樣本。
自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水域多次襲擊和扣押商船,導致多家國際航運企業宣布暫停紅海航線,迫使大量亞歐之間的貨物運輸繞道好望角。受此影響,全球航運價格飛漲,油氣價格也出現了大幅波動。近年來接二連三的地緣政治沖突,進一步凸顯了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和特定國家能源的風險。
人類使用石油的歷史上曾多次出現能源危機。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石油行業不時會遭受重大波動影響。其中,1973年到1990年短短17年間,全球接連發生了三次石油危機,每次危機都導致油價上漲,拖累經濟發展。在距離第一次石油危機50年的當下,人們再次面臨地緣政治緊張和能源危機沖擊風險。
全球能源市場之所以反復無常,與化石能源的屬性密切相關。一方面,油氣等化石能源儲量有限,關于全球石油供應是否會枯竭的討論一直存在。同時,油氣資源嚴重分布不均,需要全球大規模大范圍運輸分配,由于許多主要產油國和油氣運輸航線都處于政治局勢不穩定地區,加劇了全球油氣供給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交通出行、工業生產、農業種植等社會運轉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能源,且需求量越來越大,化石燃料對大國興衰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國家對油氣資源的爭奪異常激烈。受此影響,國與國之間圍繞油氣生產和消費的博弈持續存在,矛盾難以調和,進而引發全球能源貿易動蕩。
我們如何走出化石能源零和博弈的“紅海”?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全球能源體系顯然無法避免這一沖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其中提出,確保到2030年人人獲得負擔得起、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不僅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還能結束舊能源秩序中地緣政治因素帶來的困擾。
可再生能源是一片“藍海”。隨著數字技術的興起,廉價和熟練的勞動力將不再是全球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優勢,相反,廉價、穩定、可持續的能源才是。化石能源越用越少,且隨著優質區塊資源不斷減少,開發成本越來越高。與之相反,可再生能源不僅不會枯竭,而且用得越多越便宜。由于資源分布更加均衡,我們甚至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廉價的可再生能源。雖然新建清潔能源系統前期投入巨大,但是系統運行成本會持續降低。此外,投資帶來的商業活動會對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維持氣候生態穩定產生積極影響。通過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的蛋糕將會越做越大。
中國的能源轉型實踐為此提供了成功樣板。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超過14.5億千瓦,在有力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顯著實現降碳減排。通過技術創新,過去10年我國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造價分別下降30%和75%,全面實現平價上網。隨著新能源技術不斷發展,我國正推動風電、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為發展中國家快速部署可再生能源創造了更多難得的機遇。
國際能源市場的每一次激烈動蕩,都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腳步不容停歇。要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各國需要摒棄零和思維,采取更強有力的政策,加強國際合作,加大綠色科技創新投入,降低傳統能源依賴,從而減少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能源供應的影響。 (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