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下午,走在位于廈門島東部海濱核心地段的廈門軟件園(二期)街頭,不見擁擠的樓宇、嘈雜的街道,只見園林式景觀、院落式研發樓,以及大片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錯落有致的樓群……難怪當地人都自豪地把這兒叫作“軟件花園”。
“誰能想到,當年最丑陋的采石坑,現在變成了園區里最漂亮的地方。”廈門軟件園管委會辦公室原副主任蔡東亮感慨地說。
這里曾是采石場,經歷過數十年開采,不僅山體被開采殆盡,還留下一個巨大的深坑,未獲治理前,又成了建筑垃圾廢料的傾倒堆填之處,環境十分惡劣。
進入21世紀,廈門下定決心對其治理開發,而且十分具有前瞻性地決策:雖然這里是在寸土寸金的島內,但不搞高端商業和住宅等房地產業,而是聚焦打造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為主業的高科技園區,即接續軟件園一期,建設軟件園二期。
經過一年多時間熱火朝天的邊治理邊建設、邊建設邊招商,軟件園二期很快帶動了附近整個片區的發展。“而且園區在規劃設計上因勢利導、‘變廢為寶’,將廢棄采石場舊址精心改建為特色社區公園,最核心最漂亮景觀人工湖就是原來的采石坑。”蔡東亮告訴記者,園區還同步建設了酒店、公寓、商業等配套,堅持以較低的容積率保障形成高品質的產業生態環境。
“高品質的宜居宜業環境,更好地吸引了大量來自科研院所和海外歸國的高層次創業人才。”廈門軟件行業協會會長徐春航說。據介紹,目前僅在廈門軟件園(二期)就已集聚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相關企業3600余家,產業人口超6.7萬。依托軟件園一期、二期等多園發展,廈門火炬高新區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鏈產值已超千億元。
廢棄采石坑場變身優美生態高科技園區,只是廈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縮影。
廈門于1980年獲批設立經濟特區后,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對建筑砂石需求持續增加,大量開山采石造成山體千瘡百孔、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引發海灣環境日益惡化等系列問題。
直面問題,廈門從1985年起迅速部署加強采石管理,循規依法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砂、石、土資源。
隨后,廈門按照“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分級分類、有序推進綜合整治:1999年,全面關閉島內采石場,并于2002年完成島內馬峰山、狐尾山、云頂巖等關閉礦山生態治理行動。2003年以來,有序關閉島外采石礦山,結合山體154“青山掛白”專項整治工作,全面推進關閉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截至2023年底,全市關閉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率達100%,采用自然恢復方式恢復山林面積424.7畝,通過工程治理方式恢復山林面積4164.6畝,恢復治理的廢棄礦山生態環境與周圍山體自然生態有機融合。
而且,廈門堅持因地制宜地開展礦山分類修復治理工作,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宜建則建”的原則,積極探索推進修復后的廢棄礦山土地再利用,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創造生態、經濟雙重效益,為美麗廈門新畫卷再添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賀浪莎 劉春沐陽 紀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