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消費市場呈現一派節味濃、活力旺的景象。很多景區舉辦特色活動,增加文旅看點;不少餐廳推出中秋套餐,主打團圓場景;各類中秋文創也玩出新花樣。無論是讓自己吃好、玩好,還是為親朋好友送上一份寓意美好的伴手禮,都滿足了消費者對中秋佳節的情感寄托。
傳統節日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時刻,也是人們休閑消費的高峰期。對商家來說,抓住這個重要節點,借勢營銷,不僅能擴大自身知名度和影響力,還能收獲巨大的經濟效益。就拿北京來說,稻香村、同仁堂、吳裕泰……不少店鋪上新的“中秋限定”商品銷售火爆。美團平臺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以來,“中秋”主題團購套餐訂單量增長超76%。在電商平臺,“中秋限定”禮盒進入銷售熱榜前列。
商家推出“中秋限定”,體現了對消費時尚的敏銳洞察。傳統節日熱、文物熱、非遺熱的興起,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商家通過打造“中秋限定”,實現現代商業和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近年來,商家越來越重視挖掘文化內涵,就拿中秋禮盒來說,很多品牌在產品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美學,主打國風國潮,層出不窮的新玩法有效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期待值,不斷刺激著年輕人的消費欲。
消費者追求“中秋限定”本質上是一種情緒消費。節日期間,消費者往往會忽略產品價格,更加重視消費快感。“中秋限定”對他們來說并非普通商品,而是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商品,購買“中秋限定”滿足了他們的情緒價值。就像這幾年火起來的“季節限定”,商家每個季節都要尋找一些特別元素開展季節性營銷。比如“春日限定”加入櫻花元素,“中秋限定”往往會突出花好月圓的寓意,這樣的營銷方式迎合了喜歡新奇、分享的年輕群體,也增加了人們過節的儀式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商家在節日營銷中陷入誤區,讓變形的“商味”沖淡了正常的“節味”。比如,有些商品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有些文旅項目只做表面文章,消費者除了走過場湊熱鬧,毫無收獲;還有不少節日限定成為“高價”的代名詞,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增加一個節日噱頭就變成牟取暴利的工具。開發節日消費如果只顧商業利益,不去深挖文化內涵,是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傳統佳節美好期待的。
從端午節、七夕節再到中秋節,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和參與日益增長,“傳統節日”正凝結成一個超級IP,為消費市場注入滿滿活力。對商家來說,既要學會借助傳統節日營銷出圈,激發消費熱情;也要放長眼光,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消費需求進行創新開發,不斷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要沉下心來把產品和服務做好,無論有沒有“限定”這個噱頭,都會贏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