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被譽為“火鍋之都”。這幾年,從最初的單一餐飲業,到現在的全產業鏈,重慶火鍋求新求變,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記者在重慶調研期間,正趕上一年一度的火鍋文化節。行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以看到沸騰的火鍋和排隊的人群。
游客:來重慶,除了吃喝,當然還要去逛一下火鍋博物館、打卡一下火鍋一條街,這樣才不虛此行。
如今在重慶,大大小小的火鍋店多達3.7萬家,形成了從種植養殖,到食材加工,再到終端消費的全產業鏈,年產值達到3000億元。
不僅產業規模越來越大,重慶火鍋也在加速揚帆出海,門店遍及全球80多個國家。今年前8個月,從重慶出口的火鍋食材貨值達到4100多萬,增速超過42%。
重慶火鍋推陳出新的密碼
重慶火鍋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豐富的食材。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重慶全市火鍋食材產值同比增長9.7%,細分食材品類多達70多種,精細化品質化趨勢明顯。
重慶合川,集聚了350多個火鍋食材企業。當記者來到其中一家的時候,一批干辣椒剛剛被送上生產線。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篩選環節,也用上了X光機這樣的數字化裝備。
重慶聚慧食品科技公司行政主管 梁琳:X光篩選是最智能的一部分,可以達到99%的挑選率,后面再通過兩道人工篩選,保證辣椒100%去除異質,送到生產線。
記者在車間里看到,僅僅是一顆小小的辣椒,就要經過風選、色選、X光透視篩選等五級智能把關。隨后它們和花椒等香辛料一起,被送進了這個大容器里。工作人員把配方信息輸入系統后,設備開始自動配料、上料、加工生產。
不僅是火鍋底料,如今,數字化改造已經廣泛運用于重慶的火鍋產業的全產業鏈。記者在牛肉等食材加工車間看到,一塊冷凍的生鮮肉被送進自動化設備后,2分鐘左右,就被切割成近百塊幾毫米的薄片。而隨后的智能化檢測,也更加精細。
重慶凱鴻食品公司品控技術員 張連強:像牛肉就要檢測七項,比如說里面的過氧化脂,精確到了每百克不得超過0.25克,非常嚴格。產品好不好,能不能走向市場,老板說了不算,我們的數據說了算。
因企施策
“火鍋專班”合力“跑堂”
和標準化生產的產品不同,每家火鍋企業的生產工藝不一樣,生產設備也不盡相同。統一的數字化改造方案沒法解決所有企業的問題。那么重慶有什么高招呢?
走進重慶火鍋食材產業園這家實驗室,各式各樣的瓶子讓記者眼花繚亂,而每個瓶子里,都裝著不同的味道。
根據消費者口味的變化,持續研發最新的口味,如今,像這樣的火鍋產業研發平臺,重慶就建了11個,取得了278件專利,為成千上萬的火鍋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不僅如此,重慶還成立了火鍋專班,農業、產業、商務等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為企業跑堂。
重慶合川區“火鍋專班”副組長 彭廣東:跑堂是我們川渝地區的方言,實際上就是服務員的意思。我們為企業解決急難愁盼,為它做好服務,大批的企業正在做數字化改造。我們抽調了三十余名骨干力量,對新引進的項目都安排了專人來跟進,各個環節涉及的難點堵點我們都及時解決。
幾年前,一些企業就嘗試研發新設備,但火鍋產業源自川渝地區,國內其他地方沒有這類設備可以借鑒,他們沒少走彎路。
就在研發陷入困頓的時候,火鍋專班的支持成了及時雨。
重慶合川區“火鍋專班”副組長 彭廣東:數字化改造的政策,我們是按照全市的統一標準,不超過30%來進行補貼。有兩家企業,他們申報的獎補資金超過了一百萬元,有多家企業都有二三十萬元補貼金額。
按照鼓勵政策,鄭傳波所在的企業獲得了168萬元的政府獎補資金,率先建成行業內的數字化車間,如今已經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每個月的全球訂單達到6000多噸。
調研中,記者了解到,未來,重慶每年還會繼續投入千萬以上的資金,鼓勵企業持續進行數字化改造,打造一批集智能、綠色、文創于一體的特色火鍋店;推動火鍋產業高質量發展。(總臺央視記者 陳鈺潔 趙坤現 王磊 陳楊 劉大洋 張云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