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A国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吉林: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

2018年02月27日 09:37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7日訊 日前,吉林省正式下發《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圍繞農業現代化、三產融合、生態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體系、民生保障、脫貧攻堅、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人才支撐等方面,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工程,爭取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部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吉林鄉村景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點擊查看更多政策內容

  意見明確,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持續推進“鄉村旅游后備箱行動”“一村一品”鄉村旅游建設專項行動,深入開展鄉村旅游點改廚、改廁、改院落、整治周邊環境等“三改一整”工程,加快推進《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修訂,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擴大規模、提檔升級。

  為進一步落實返鄉下鄉創業政策,吉林將積極打造良好的返鄉創業環境。加強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返鄉創業園建設,到2022年,建設100個標準高、服務優、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15萬人以上。

  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將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整理、保護和傳承吉林地域優秀傳統文化,以“吉劇振興工程”為引領,進一步加強評劇、黃龍戲、滿族新城戲、朝鮮族唱劇等戲曲劇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施“吉林印記”第三批15個鄉村博物館的項目建設,2020年前,全省建成70個鄉村博物館。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到2020年扶持5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建設。

  在人才支撐上,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術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

  以下為意見全文:

  吉林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現就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如下意見。

  一、增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三農”工作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新進展,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達到新水平,脫貧攻堅戰開創新局面,農村社會煥發新氣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農業農村仍然突出,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亟待健全,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在農業農村,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鄉收入差距大。

  吉林省是農業資源稟賦較好的省,發展的大頭重頭在農村,建設幸福美好吉林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最大的潛力和后勁在“三農”。全省上下務必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重大原則、重大任務,切實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充分認識到這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定信心、咬定目標、苦干實干、久久為功,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二、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的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質量興農之路、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減貧之路,結合加快實施“三個五”發展戰略和推動中東西“三大板塊”建設,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各項改革,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2.目標任務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安排和中央部署,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部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對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強,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切實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弘揚,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全省農業提前1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

  到2050年,全省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全面建成。

  3.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把農業農村農民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系統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注重東中西部不同特征,注重規劃先行、分類施策、突出重點、典型帶動。既要積極作為、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堅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以產業興旺為重點,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建設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

  三、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加快推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進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4.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耕地保有量穩定在910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7380萬畝。立足中部黃金玉米帶和水稻產業帶,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為主要抓手,加強基礎建設,調整品種結構,強化政策扶持,糧食生產鞏固在700億斤階段水平以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到2020年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任務,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2022年全面完成糧食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任務。

  圍繞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產品、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和林特產品,采取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到2020年,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特優區。支持發展設施園藝,增加有效供給,吸納糧食生產剩余勞動力。積極推動“糧改飼”,重點打造白城奶牛、松原肉牛和肉羊、九臺奶牛、中部肉牛4個示范區,2018年和2022年全省“糧改飼”面積分別達到45萬畝和65萬畝。圍繞現代畜牧養殖、加工項目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有序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全產業鏈畜牧業大項目建設,強化帶戶功能。鼓勵發展農戶參與度高、有利于糧牧結合的地方特色黑豬、黃牛、肉羊、地方雞、梅花鹿等高效特色牧業生產。到2020年省級以上畜禽標準化示范場達到800個,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超過150個。按照統一品種、統一標準、分戶生產、公司化運作模式,鼓勵引導農民發展庭院經濟,特別是庭院加工業,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農村車間。推動引導各業生產向優勢產區專項化集中發展,優化區域結構,培育做強區域性主導產業。

  突出發展現代食品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林特產品精深加工和產地初加工。重點培育糧食、畜禽、特產等方面領軍型龍頭企業。加大對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支持力度,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引導一般食品加工業在鎮村、大型食品加工業加工在縣域工業集中區集群發展,就近轉化農業原料和產品。2018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突破6000億元,到2022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8000億元,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突破600戶。

  5.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按照“五個集中”原則,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全面加強田、土、水、路、林、電、技的建設和改造,到2020年,每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00萬畝。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2018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10萬畝,2022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分別達到350萬畝和500萬畝。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省推進,加強全程機械化主體和示范區建設,著力發展高效、節本、智能化農機裝備,促進機械化向產前產后延伸,培育農機作業服務市場,2018年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30個,到2022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

  創新農業科技研發推廣體制機制,圍繞提質增效需要,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和技術模式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和集成應用,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到2022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7%以上。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提升信息進村入戶水平,推進玉米、水稻、畜牧、設施蔬菜等產業物聯網示范園區建設,加快農業衛星數據云平臺建設,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到2022年實現信息服務站行政村全覆蓋。打造現代化農業引領平臺,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建設,到2022年建設100個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園。

  6.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著力推進土地流轉型適度規模經營,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積極培育和規范建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2022年,家庭農場數量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一倍,農民合作社數量保持70000家以上,有效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和帶動農戶功能。發展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生產節本增效。推動群體發展型規模經營,實施產業興村強鄉行動,促進扶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引導小農從分散的單打獨斗式生產向集中連片的群體化生產轉變,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發展聯合協作。積極推廣“種養結合”模式的農戶經營結構,支持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發展養殖業,發揮對農民增收和培肥地力的促進作用。加大對小農戶生產的政策扶持,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加強科技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小農戶抗風險能力,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鼓勵引導工商資本開展種子、加工、銷售、生產服務等生產經營,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健全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

  7.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全面落實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建立健全質量興農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2018年確定為“農業質量年”。健全農業生產標準體系,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和家庭農場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支持“三品一標”認證。到2022年綠色基地發展到2000萬畝,“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3500個。加強植物病蟲害、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提升全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防控水平。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重點提高基層監管能力,2018-2022年,主要農產品例行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做大做強“吉字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開展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行動,分層級、類別,突出地理信息和企業信息,以“吉字號”公用背書品牌為引領,帶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跟進,完善“吉字號”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體系,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外向型和優質安全發展,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鞏固和深化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一工程”,進一步提升“吉林大米”品牌影響力。加快“長白山人參”品牌建設,在15個縣(市、區)的長白山人參核心產區全覆蓋開展省級人參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建立品牌連鎖加盟運營模式,建設人參網絡交易平臺。加大吉林食用菌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力度,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重點打造雜糧雜豆品牌,建設雜糧雜豆品牌產品核心生產示范基地,有條件的市(州)、縣(市)擇優培育1-2個雜糧雜豆品牌。積極培育畜牧業品牌,擴大“無抗肉”試點示范,開展無疫區主題宣傳活動和推介無疫區公共品牌,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地方特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新辦好長春農博會,組織企業走出去開展品牌農產品宣傳推介。到2022年,重點培育30個以上區域公用品牌、100個以上企業品牌、300個以上產品品牌。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關系,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

  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拓寬農民增收新空間,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8.發展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進農業農村資源與休閑旅游、農耕體驗、文化傳承、養老服務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合理布局、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支持發展鄉村旅游。持續推進“鄉村旅游后備箱行動”“一村一品”鄉村旅游建設專項行動,深入開展鄉村旅游點改廚、改廁、改院落、整治周邊環境等“三改一整”工程,加快推進《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修訂,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擴大規模、提檔升級。到2022年全省鄉村旅游實現收入550億元,經營單位突破3500家,A級以上單位600家。

  落實國家“農村電子商務百萬英才計劃”,在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大力實施“遠程教育助力電子商務進萬村”活動,培養一批農村電子商務帶頭人和實用型人才。推進“快遞下鄉”工程,構建適應鄉村特點的商品集散平臺和物流配送體系,提升農村地區快遞服務水平。到2020年,在所有縣(市)建成縣域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在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開展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提升行動,籌建中國(長春)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加快推進省政府和農業部共同建設國家級長白山人參市場,2018年底建成1個國家級市場、10個區域性示范市場和20個田頭示范市場。

  9.培育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重點圍繞吉林大米、專用玉米、肉牛、肉雞、長白山特產、優質雜糧雜豆等特色生產,鼓勵龍頭企業制定農產品生產、服務和加工標準,示范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從事標準化生產,以“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家庭農場”等形式,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降低違約風險和交易成本。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到2020年,在糧食、畜牧、特產分別培養一批成熟的具有較強示范作用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典型,到2022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式。

  10.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全省五級農村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有效發揮農村現有中小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對“雙創”人才的實踐培育作用。實施農民工向農技工轉型服務計劃,提高結構性勞動力供給質量。積極打造吉林優秀勞務輸出品牌,培育一批勞務經紀人。到2022年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80%轉移就業。

  落實返鄉下鄉創業政策,深入推進農民工等人員返鄉下鄉創業。強化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為創業者提供項目推介、開業指導、專家評析、創業培訓、政策咨詢、創業孵化等服務,打造良好的返鄉創業環境。加強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返鄉創業園建設,2018年,全省新建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25個以上,創建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5個,創建高質量就業示范行政村120個。到2022年,建設100個標準高、服務優、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15萬人以上。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鞏固提升吉林生態優勢,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吉林樣板”。

  11.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行減量控害生產模式,鼓勵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肥料,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實現化肥施用量零增長,農藥施用量負增長。實施動物疫病凈化,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加強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推廣秸稈還田、深松、少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2018年實施保護性耕作100萬畝,農機深松作業1000萬畝。落實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分類有序退出超載的邊際產能,開展耕地輪作制度試點。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大糧牧結合、糞污還田推進力度,到2020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加快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全面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嚴格入河排污口審批和管控,落實區縣和鄉鎮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12.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深入實施秸稈禁燒制度和全量化綜合利用,加大秸稈還田等秸稈肥料化利用力度,積極推廣秸稈飼料、秸稈基料、秸稈發電、秸稈燃料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培育秸稈飼料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以長春、四平、松原和白城為重點的秸稈飼料產業化基地。促進秸稈基料化產業發展,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育苗、花木、草坪、食用菌栽培。繼續加大對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造紙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大型火電機組開展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術改造。支持縣、鄉鎮供熱燃煤鍋爐改造為秸稈成型燃料鍋爐,推廣使用農村戶用秸稈成型燃料爐具。落實好國家關于秸稈綜合利用臨時用地、設施農用地等土地政策,對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用地予以優先支持。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組建專業化秸稈收儲運機構,構建“村有收儲點、鄉鎮有收儲中心,市縣有綜合利用企業”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到2020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

  13.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翻深松、少免耕等保護性耕作、養分調控、糧豆輪作及耕地質量監測等技術,確保黑土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推進中西部農防林建設工程,創新經營機制,落實“誰造誰有,允許繼承轉讓”等優惠政策,加快成熟林更新、低效林改造、恢復和營造新林,2018年完成農防林更新改造3萬畝。

  加強向海、莫莫格、查干湖、松花江三湖、月亮泡等重要濕地的保護。推進松花江流域綜合治理,重點加快中部城市引松供水、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建設,2018年連通湖泊水庫140個,引蓄洪水5億立方米,恢復和改善濕地湖泊面積1300平方公里。加強地表水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防止農業灌溉打井污染地下水,加強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和監測。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實施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能力提升工程,有序推動重要生態區域、重要濕地和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保護。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以公路、鐵路、江河堤防和庫區綠化美化為主線推進綠色通道工程;以農村“四旁”綠化為主攻方向,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繼續實施退耕還濕、退牧還草,建立成果鞏固長效機制,到2020年完成西部重要濕地退耕還濕工程規劃任務3000公頃。在東部地區推進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加強生態修復管理,培育高質量森林,到2022年,全省森林保有量達到8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5%。繼續實施長白山森林生態修復工程。統籌城鄉山林、田園、水域、濕地生態建設,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培育“美麗經濟”。

  六、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14.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建好用好新時代傳習所,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建好用好農村道德講堂,大力開展“吉林好人、引領風尚”主題實踐活動,評選勤勞致富、熱心公益、孝老愛親、創新創業、教子有方等鄉村好人,宣傳思想道德模范事跡。

  15.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整理、保護和傳承吉林地域優秀傳統文化,以“吉劇振興工程”為引領,進一步加強評劇、黃龍戲、滿族新城戲、朝鮮族唱劇等戲曲劇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實施“吉林印記”第三批15個鄉村博物館的項目建設,2020年前,全省建成70個鄉村博物館。推動創作具有吉林特色和鄉土氣息的書畫、影視、戲曲、曲藝、文學等文化作品,每年創作出2-3部體現時代風尚和地域特色的吉劇優秀劇目,推出3-5部講好中國故事、表現人民大眾、反映時代風貌的優秀影視作品。促進傳統文化、農耕文明與現代傳播載體和特色產業有機結合,形成文化與產業共促共榮的良好局面。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到2020年扶持5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建設。

  16.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做好省級最后一批393個貧困村和國貧縣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備配備工作。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吉林省農民文化節,利用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節等重要節日,廣泛開展民俗、文化、娛樂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化城鄉對口共建、人才共建、技術共建,每年選派119名優秀文化工作者到國家級貧困縣工作或提供服務,每年為受援縣培養8名急需緊缺的文化工作者。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弘揚烏蘭牧騎精神,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文化”“文化惠農直通車”等活動,每年送演出下基層3000場。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17.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實施創建文明村鎮五年行動計劃,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2020年,全省50%以上的村鎮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鎮標準。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遏制封建迷信,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發揮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約束村民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的行為,反對天價彩禮。深化農村殯葬改革,杜絕違規土葬、散埋亂葬。

  七、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著力夯實基層基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18.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堅持自治為基,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依法加強村級民主選舉,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選舉擔任村委會主任。強化村級民主監督,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推進村務公開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加強民主管理,發揮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積極作用。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引導村民通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會議等方式協商解決問題。持續推進農村社區建設,2018年,建設2300個農村社區;到2020年,全省農村社區建設覆蓋率達到100%。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到2022年全省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

  19.建設法治鄉村。堅持法治為本,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范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加強基層干部依法辦事能力建設,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推動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下沉。建立健全鄉村調解、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機制。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2018年底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到2020年總體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

  20.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堅持德治為先,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干群融洽。深入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開展“好婆媳、好丈夫、好少年、好鄰里”等系列評比活動,培育團結互助、扶困濟貧、平等有愛、融洽和諧的農村社會氛圍。

  21.加強鄉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縣鄉村綜治工作機構,實行干部聯村維穩制度,加快推進農村社區網格化管理。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嚴厲打擊黃賭毒盜拐騙、邪教等違法犯罪。依法加大對邪教活動、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打擊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繼續整治農村亂建廟宇、濫塑宗教造像。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持續開展農村安全隱患治理,加強農村警務、消防、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八、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

  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補齊農村社會發展不充分短板,在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上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效,改善吉林鄉村振興環境條件。

  22.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突出農村道路、飲水安全、危房改造、電力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典型示范引領、督導考評激勵等手段,實現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農村公路危橋改造,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達到80%。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省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70%-80%,水質達標率整體有較大提高,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保證率不低于90%,同步推進工程建后管護工作。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2018年,完成農村剩余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三類重點人群及其他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2.8萬戶,完成現有全省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繼續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實施小康用電示范縣建設、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光伏扶貧接網等重點工程建設,到2020年,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8%,居民綜合電壓合格率99.45%。深入實施“寬帶吉林”工程,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家庭寬帶用戶基本實現20Mbps以上的接入服務。

  23.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2018年全面消除薄弱學校。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推進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到2022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每個縣(市)辦好1所縣級職教中心(職業學校)。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保持在75%以上,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鞏固城鄉居民醫保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合理調整繳費標準,逐步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完善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建立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村低保標準不低于國家扶貧標準。建立健全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殘疾人康復和供養托養設施建設,到2020年,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70%以上。強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治,加強人畜共患病防治,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硬件設備條件,加強農村醫務人員隊伍建設。

  24.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飲用水保護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種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實施生活垃圾整治行動,到2020年,全省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清理和環衛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城鎮公共場所、集貿市場、鄉鎮所在地、旅游景區、公路沿線加油站等場所清潔型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80%。實施農村污水治理行動,鼓勵支持鄉鎮和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到2020年,基本實現生活污水有效處理。強化新建農房規劃管控,加強“空心村”服務管理和改造。培育建設特色小鎮,開展具有吉林鄉土氣息、東北韻味的鄉村民居建筑示范。持續推進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到2022年,創建美麗宜居行政村500個,美麗庭院、干凈人家10萬戶。

  九、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深度貧困地區攻堅,開發式與保障式扶貧并重,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25.聚焦精準脫貧補短板。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落實產業扶貧規劃和扶貧項目,依托“春風行動”“雨露計劃”實施轉移就業專項扶持,實現穩定脫貧;對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人口,確保年內完成建設任務,確保搬遷戶就業有渠道、收入有提高、生活能融入;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推進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深入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優先解決貧困村通硬化路問題,加快提升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2018年,實現貧困人口脫貧10.2萬人,貧困村退出400個,兩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兩個省定片區縣摘帽,貧困地區新改建農村公路1500公里,15個貧困縣自然屯通硬化路率達到80%。

  26.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聚焦汪清、通榆兩個深度貧困縣和150個深度貧困村集中發力,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省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著重從加強組織領導、抓黨建促攻堅、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統籌落實各項支持政策,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保障。落實市縣主體責任和部門行業主管責任,脫貧攻堅資金、項目、舉措向深度貧困縣傾斜,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用地需要。在深度貧困地區優先安排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社會事業領域重大工程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投資項目,加大項目建設傾斜力度。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將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集中力量解決突出作風問題。

  十、深化農村改革,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供給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市場化要素配置為重點,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進一步釋放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27.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2018年底前試點縣(市、區)完成頒發權證,加強確權成果應用。落實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

  28.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國家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扎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設施農業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務于農業生產的,按照農用地管理,及時辦理用地備案手續,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以農、林、牧、漁業產品初加工為主的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采取租賃、入股等方式使用建設用地舉辦農村新產業,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參與農村新業態項目,平等受讓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完善農村土地權能,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得違法違規買賣宅基地,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優化村莊用地布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等建設。對利用收儲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嚴格落實設施農用地管理政策。

  29.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到2019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力爭到2021年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堅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確方向,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集體資產。

  30.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小額貸款、融資性擔保、融資租賃等機構有序發展,為農村各類主體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構建完善政策性和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促進擔保機構加快機制和業務創新。積極構建基礎金融、物權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三支柱一市場”農村新型普惠融資服務體系。彌合金融服務鏈條,釋放農村資產的財產權能和融資功能,2018年末全省村級金融基礎服務站網點數量達到1000個。深化土地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投放規模,推進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與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的銜接發展。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支持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改進農村金融差異化監管體系,落實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到2022年,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31.深化農業農村其他改革。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于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新體制。加強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推進管理體制和保護模式創新。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強化部門聯動,確保河湖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等各項任務夯實落地。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加快完成國有農場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納入到地方政府統一管理,完成國有農場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任務。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基層組織改造步伐,打造成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富民強縣之路。

  十一、著力抓好招才引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形成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體系,造就更多鄉土人才,促進各種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

  32.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萬人次。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

  33.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推行鄉村教師“縣管校聘”。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等。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制度,深入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健全種業等領域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鼓勵農業科研人員出資或以技術入股方式,聯合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化經營主體,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以培養全科醫生為重點,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探索實行鄉村醫務人員“縣聘鄉用、鄉聘村用”。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

  34.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術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

  十二、創新投融資機制,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

  35.加強財政投入支持。逐步完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投入保障機制,通過本級預算安排、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統籌政府性基金預算、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等措施,公共財政繼續向“三農”傾斜,加大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支持。優化財政供給結構,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通過預算環節歸并、分配環節協商、實施環節協作,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和統籌,形成鄉村振興投入合力。按照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改革財政支農資金分配管理方式,逐步將權力和責任落實到縣(市),調動縣(市)的積極性。創新財政支農機制,加快構建全省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支持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市(州)、縣(市)政府使用一般債券用于支持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領域的公益性項目。穩步推進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改革,鼓勵發行項目融資和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吉林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支持縣域和鄉村融合發展的產業項目。

  36.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功能和杠桿作用,將財政扶持政策與金融、擔保、保險等相關政策有機結合,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逐步形成多形態、多層次、多元化的“鄉村振興”投融資體系,撬動各類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推動涉農企業上市、掛牌、發債、非公開轉讓股權等多渠道融資。鼓勵依托吉林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繼續推進設立服務于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的子基金。調整完善土地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嚴格控制未利用地開墾,集中力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銜接落實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面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廣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讓農民更多參與建設管護。

  十三、加強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強化鄉村振興政治保障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提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的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上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

  37.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成立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相關主要負責同志任成員。領導小組把方向、定政策、管統籌、督落實,全面貫徹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和方針;謀劃全局性、長遠性重大工作部署和舉措;統籌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的跨領域、跨部門問題;督促各部門和市縣切實履職盡責。切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按照有關規定,做好黨的農村工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工作,充分發揮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省直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各市(州)、縣(市、區)要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組織領導體制機制,抓好工作落實。各市(州)黨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

  38.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突出強化政治功能,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把村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的組織基礎。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成果檢驗基層黨建工作成效。推進星級村黨組織創建活動,探索開展支部聯建,持續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提升全省村級組織規范化服務建設水平,發揮村部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陣地作用,提升村級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和健全農村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的機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微權力腐敗審查懲處力度,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加大農村基層基礎保障力度,推動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村級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穩步增長。推動農村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面覆蓋。

  39.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加強“三農”干部工作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制定并實施培訓計劃,全面提升“三農”干部隊伍的能力水平。配強縣、鄉黨政領導班子和農業系統干部。推進干部交流,有計劃地選派省直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優秀、年輕干部人才到縣(市)、鄉村掛職或任職,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干部來源渠道。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加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從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離任黨員領導干部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群體中,選一批、派一批、引一批,到2022年,在全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活力較強的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適應鄉村振興需要。

  40.制定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省政府加快制定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編制要分別明確全省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要堅持加快實施“三個五”發展戰略,緊密結合中東西“三大板塊”建設,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老工業基地振興,統籌各項重大基礎工程建設與鄉村振興發展。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側重縣市、鄉鎮和村莊“三個層面”,兼顧行業發展,突出縣域經濟關鍵作用,推進城鄉融合互動。要突出縣(市)鄉村建設規劃、鄉鎮總體規劃,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合理劃分生活、生產、生態空間開發界限。要根據發展現狀和需要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依據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具體規劃和實施方案,狠抓落實。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整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41.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建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突出對市(州)、各縣(市、區)鄉村振興發展情況和主體責任履職情況進行考核公示。對排名靠后市(州)、縣(市、區)主要負責人和班子,由省或市級領導同志進行約談。按照職責任務分工,對省直單位和部門相關領域鄉村振興發展情況和工作推動情況進行考核公示,結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42.凝聚推進鄉村振興強大合力。以鄉情鄉愁為紐帶,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吸引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加大宣傳力度,講好吉林鄉村振興故事,宣傳各地區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的豐富實踐,振奮基層干部群眾精神,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濃厚氛圍。加強鄉村統計工作和數據開發應用。從實際需要出發,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把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政策法定化,發揮立法在鄉村振興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