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來華留學生來說,在中國過春節是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機緣;對海外中文學校的師生來說,春節是搭載鄉愁的載體;對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學習中文的學員來說,春節是為他們提供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平臺…… 他們的春節故事各異,但訴諸文字的真摯感情、觸摸中華傳統文化的聲息卻殊途同源。
在當地民眾日歷中的春節
張 紅
意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春節活動有兩個固定的品牌。
第一個是孔院下設羅馬國立住讀學校孔子課堂的“新春音樂會”。10年前開始,以春節為契機,學生們通過中文小品、話劇、音樂歌舞表演等形式,強化課堂上學到的漢語,展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理解。表演劇本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創作,報幕主持、舞美燈光、服裝道具都由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這一“漢語第二課堂”現在已成為該校的年度“重頭戲”。
2019年春節,一年級新生結合朗誦和說唱,為《三字經》賦予新時代特色。其他年級學生的表演或從飲食文化、家庭觀念等方面展現中意兩個文明古國之間的異同;或以夏令營經歷為靈感創作短劇展現當代中國在意大利年輕人眼中的魅力。在中國留學的同學則通過小品《我們眼中的中國》,以幾代意大利留學生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這種將語言、文化融合的教學模式加強了以漢語進行交流的經驗并擴大了中文項目在意大利各界的社會影響,目前該校中文項目已成為中意教育合作的典范。
“春滿羅馬”是羅馬大學孔院的另一品牌春節文化活動,覆蓋羅馬大學孔院本部和5個下設孔子課堂。
在意大利東南部的阿普利亞大區的萊切省,孔院下設卡佩切國立中學孔子課堂曾舉辦以環保為主題的“春節嘉年華”,伴有舞龍舞獅、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體驗,為當地有多年傳統的嘉年華增添了中國風情和中國文化元素;在撒丁島首府卡利亞里,從2018年開始,每年春節慶祝活動都持續一周的時間,美食體驗、歷史講解、國情介紹等豐富了海島的文化生活。
2020年春節,羅馬大學孔院下設烏爾比諾大學孔子課堂將在烏爾比諾省舉辦3場春節文化活動;圖西亞大學孔子課堂將把春節和學校開放日結合在一起,讓家長、其他學科的老師、當地居民一起分享節日的歡樂;撒丁島的中意老師們以影視藝術、傳統民俗、美食茶藝、音樂書法等為主題為2020年春節安排了9場不同的活動;“春滿羅馬”孔院本部的慶祝活動將結合羅馬大學孔院第27屆學員結業典禮,為學習漢語的學員提供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平臺。
對喜愛中國文化的意大利人來說,春節早已添加在他們的日歷中了。
(作者為意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第一次在中國農村過年
柯魯瀚
2019年1月,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來自重慶的朋友(因騎摩托車,大家都管他叫“車哥”)邀請我跟他回重慶過春節。剛開始我有些猶豫,因為還沒去過重慶,不知道能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但聽朋友們說在北京過春節不熱鬧,我決定跟著車哥回重慶過年。
到重慶機場后,車哥和他父親已等在停車場。上車之后,我們出發到車哥家,他們的家在一個小鎮。當時是晚上,車窗外一片漆黑,雖然經過重慶城區,但卻什么也看不到。開車行駛了1個半小時,中途經過一個小鎮停了下來。在路邊,我們3個人吃了一會兒串,擺攤烤串的阿姨問我為什么不回國過年?我說:“我家不過春節,圣誕節也過去了。”吃完串兒,我們繼續趕路。
我到的隔天便是除夕,大家起得很早,去車哥奶奶家吃早飯。奶奶家在小鎮旁邊的農村,位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房子很樸素,用土、木板和竹子等搭建而成。
進入房間后,我發現煮面條用的是灶——一個用磚頭砌成的長方形臺子。上方放置著鍋,下方是3個洞,每個洞里都裝滿了正燃燒著的柴火。煮出來的面條雖然香料用得不多,但味道和口感卻超越了我之前吃過的很多面條。
不管吃午飯還是晚飯,大家都會喝點酒。酒都是車哥家里釀的,其中一種是車哥的父親釀的,是用水果發酵而成,度數很高。還有一種度數較低、味道較甜,裝在一個老鐵罐里,需借助竹子吸管喝。從北京出發到重慶那天,我想了很久該給車哥家人帶點什么,最后決定買瓶美國產的杰克·丹尼威士忌。我把自己帶過來的酒送給了車哥的父親,他隨后用玻璃瓶把水果酒裝起來讓我帶回家喝。2019年夏天,我把水果酒帶給了在美國的家人、朋友,但最喜歡喝水果酒的是我當時的韓國室友,一大半都被他喝光了。
除了吃飯,我在車哥家爬山、放煙花、看車哥的親戚打麻將。除夕夜,我跟著車哥和他的家人爬到山頂放煙花。在山頂上,我看到一望無際的美麗景色,也看到了煙花此起彼伏地綻放,無比壯觀。
我待在車哥家的后兩天去了中山古鎮,爬了愛情天梯故事所發生的山。據說,一個叫劉國江的男子為了方便他住在山上的妻子出行安全,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梯通向外界,很是唯美。初三一早,車哥和他的父親送我到重慶火車站。
在中國過的第一個春節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重慶那幾天玩得非常開心。
今年夏天,我將從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畢業,2020年的春節估計要留在北京寫論文,尋找實習工作。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美國留學生)
春節是海外中文教育重要載體
麻卓民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其習俗在海外華人社會也一直保留下來,每到春節來臨之際,華僑華人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對于華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春節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好機會。
在從事華文教育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讓在海外出生的華裔子弟學習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增進孩子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一直是我們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為此,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文化學校創辦了許多興趣班,比如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武術和珠算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巴塞羅那孔子文化學校每年都把春節作為學校文化生活的大事。張貼春聯、懸掛紅燈籠、布置春節學生學習園地,讓校園增添了濃濃的喜慶氣氛。老師會給孩子們介紹中國各地過春節的風俗習慣,講一些關于年的故事、春聯的故事和成語故事,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在春節期間,巴塞羅那孔子文化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參加當地慶祝中國春節的大型活動。2014年春節,我們學校組織了舞龍隊、舞獅隊、腰鼓隊、秧歌隊、錦旗隊、民族服飾隊等,共有300多名學生參加了巴塞羅那市“慶祝中國春節大游行”,成為當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當地民眾的關注。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闔家團圓”“和諧和平”的理念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廣泛認同,“迎春納福”“追求美好”的希冀也牽動了游子的鄉愁,更增進了新一代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感情。
(作者為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文化學校校董)
了解春節背后的文化內涵
唐曦蘭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特殊的文化意義。
我在中國已待了7年,之前過春節時,或和朋友出去吃飯,或在寢室里找一部好電影看。我想,到中國農村過年,可能更能體驗春節氛圍,城市里會相對單調些。
在我看來,學中文的來華留學生必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包括習俗、節日等方面的知識。
春節是中國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外國人在接觸春節活動時,對春節期間中國人貼的春聯會產生好奇。比如春聯的意義與作用是什么?新年貼春聯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來已久。據考證,廣為流傳的較早的春聯,還是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皇帝孟昶所作,“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在形式上,春聯需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和諧。
對我這個外國留學生來說,春聯的意義在于它的悠久歷史及其承載的文化屬性。我從小就知道春節的存在,但對其文化意義卻了解甚少。我對春節最初的印象是紅色亮麗的燈籠、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小孩子們的笑聲以及年獸的傳說。慢慢地,我對春節的文化意義有了深入了解,也用詩歌書寫自己對春節的感情:“清爽的風景,中國燈籠,赤紅閃耀……”
借春節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珍視。
(作者為浙江理工大學俄羅斯留學生)
餃子吃到的是年味
馬 替
春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中華兒女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為了讓荷蘭代爾夫特中文學校的學生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中國農歷新年傳統的節日儀式,了解相關的習俗活動。每年春節時,學校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孩子們沉浸式地了解春節。隨著學生人數的增長,學校的春節活動也更加豐富。2019年成立的荷苗藝術團代表中文學校參加了荷蘭本地華人舉行的春節慶祝活動。
每逢春節,師生都會裝飾學校,所有的裝飾物都含有中國元素,比如對聯、紅燈籠、龍的圖案、福字等。同時,除了圍繞春節主題設計的文化課之外,老師們還會在課上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畫畫等,比如剪“春”字、畫屬相、寫“福”字。一個“春”字、一個“福”字,讓“年”跳出了紙面。
一口餃子吃到的是年味,回味的是家鄉,鄉愁卻因為一口餃子而消散。老師們帶著學生在課堂上包餃子,讓“年”在嘴里回味。學生們也會從家里帶一樣家鄉特色菜品作為會餐的食物和大家分享,也有穿漢服、唐裝這樣的傳統服飾來上學的學生。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有多厚重,我們知道,也不知道。對于海外華人來說,遠隔重洋的春節,可能是一份不可言說的孤獨感,但在代爾夫特中文學校,孤獨卻被“大家庭”的氛圍沖得不見蹤影。
(寄自荷蘭)
泰國的孔院這樣慶新春
方姮堃 郜 格
日前,為向泰國民眾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示泰國孔子學院教學成果,增進中泰民眾友誼,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孔子學院、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分校聯合主辦“慶祝中泰建交45周年:2020年泰國春節大聯歡”,1500余名中泰民眾齊聚一堂迎接中國農歷新年。
本次聯歡活動包含中國科技體驗、中國教育資源展、中國新春民俗體驗區、中國品牌知識競賽、中泰特色文藝匯演五大版塊。
在中國新春民俗體驗區,一幅幅地域特色鮮明的戶縣農民畫給人帶來了一場渾厚質樸的視覺盛宴。農民畫色彩熱烈濃郁,想象大膽豐富,構圖簡潔飽滿,生動地勾畫出了畫鄉戶縣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
與會者表示,2020年泰國春節大聯歡活動的舉辦拉近了中泰兩國人民的距離,向泰國民眾展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及科技的發展,為大家提供了沉浸式的中國文化體驗。
(寄自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