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A国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中法交流如何從文學邁向文化?

2024-05-14 14:32 來源:南方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成琪)

中法交流如何從文學邁向文化?

2024年05月14日 14:32    來源:南方日報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其間兩國元首夫婦互贈國禮,雨果、福樓拜、司湯達、羅曼·羅蘭等法國文學大師的作品以及《簡明法漢詞典》和《漢法詞典》均在此列。當外交遇上書香,尊重、理解、互鑒等有了更具象的體現。

  “偉大的作品,就是有這樣一種爆發性的震撼力量,這就是文以載道。”提及青年時期閱讀雨果作品的感受,習近平主席曾有感而發。

  翻譯,是溝通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橋梁。在中法交流中,文學作品的翻譯受眾最廣,對兩國人民增進理解、中西文化交流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在中法文化交流大潮中,翻譯家、學者等專業人士積極有為。在廣東,不但有梁宗岱、鄭克魯等大家傳承推動雙向交流,也有“午夜文叢”等對法國“新小說”譯介推廣的當下競放。從文學到文化,從廣東到全國,從珠江穿越塞納河,中法文化的雙向互動以文學為橋梁正在加速融通。

  ●南方日報記者 劉煒茗 戴雪晴

  文學譯介的“擺渡人”

  中法文化交流由來已久,中國早期的法語文學翻譯中,廣東翻譯家更是開風氣之先,成為中法文學交流的重鎮。著名詩人、翻譯家、教育家梁宗岱,便被譽為“中國翻譯史上的豐碑”。

  1924年,梁宗岱赴法留學。法國是歐洲的藝術中心,無數大師在此云集。這一時期,梁宗岱與保羅·瓦萊里、羅曼·羅蘭等文學大師過從甚密,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1931年底,梁宗岱回國,先后任教于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宗岱認為,“用其長以補吾短”最直接的手段莫過于翻譯。翻譯作品,選擇作家,十分考驗譯者的眼界和功力。他眼光獨到地選擇保羅·瓦萊里、羅曼·羅蘭等法國重要作家的作品進行譯介。同時,他率先將莊子、陶潛、李白、王維等的作品推介給西方讀者,并以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視角,探索中西文化對話可能的途徑。后來,保羅·瓦萊里還為梁宗岱所著的《陶潛詩選》法譯版作序,并推薦到法國勒馬日出版社出版。

  “很少人能像梁宗岱這樣,既有學習西方現代文明的文化自覺,也有傳播弘揚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能同時做到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翻譯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下稱“廣外”)首任校長黃建華說,“他實際上是一個雙重的哥倫布,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立下功勞。”

  “梁宗岱求真求實的治學習慣,對廣外60年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廣外西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楊曉敏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梁宗岱與法國詩人、作家通暢無阻的跨文化交流,也為所有外語人樹起了一面旗幟。

  由梁宗岱開啟的中法文化交流,在其學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黃建華便是突出代表。

  1964年,中法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翌年廣州外國語學院(廣外前身)便專門設立了法語專業。梁宗岱與黃建華是最初的一批教師,黃建華從此開啟了與法語翻譯的一生之緣。

  1977年到1981年,黃建華在總部位于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在此期間,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出版了《此時此地》。回國后的黃建華參與將此書翻譯成中文版,198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隨后密特朗訪問中國,得知該書在中國出版,非常高興,法國總統府秘書處還為黃建華發了感謝函。1998年,黃建華受邀編纂《漢法大詞典》,歷經16年完成720萬字的《漢法大詞典》出版,填補了中國大型漢法詞典的空白。

  2000年,徐真華從黃建華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廣外第二任校長。徐真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20世紀法國文學。這些年來,他創作了《理性與非理性——20世紀法國文學主流》《法國文學導讀》等著作,2009年獲頒法國政府“金棕櫚騎士勛章”。

  學術傳承已成佳話,文學翻譯結出的碩果還很多。

  提到法國文學經典,《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等名著一直深受中國讀者喜愛,這些作品的翻譯,正出自著名作家、翻譯家鄭克魯之手。鄭克魯是廣東中山人,他的曾祖父鄭觀應因著有《盛世危言》而廣為人知。

  作為法國經典文學的“守望者”和“擺渡人”,鄭克魯在近60年的學術生涯中,累計完成了1700萬字翻譯作品。因在翻譯上促進中法交流取得重要成就,他榮膺法國文化部頒發的“一級文化交流勛章”,獲評“中國資深翻譯家”,并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

  同樣深耕法國文學研究的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原教授程曾厚,尤以雨果研究見長,譯有《法國抒情詩選》《雨果詩選》等作品,形成了中國視角和主體意義的雨果研究成果,曾獲“法國教育騎士勛章”。

  文學之風吹拂兩地

  改革開放后,文學熱潮席卷全國,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學作品進入中國。其中,位于廣州的花城出版社引入眾多法國經典文學作品,為國內讀者打開了一扇法國文學之窗。

  20世紀90年代,由黃建華翻譯的阿洛伊修斯·貝爾特朗詩集《夜之卡斯帕爾》、王道乾翻譯的蘭波詩集《地獄一季》、葛雷翻譯的馬拉美詩集《白色的睡蓮》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進入21世紀,享有世界聲譽的法布爾《昆蟲記》(梁守鏘等譯)出版,花城出版社隨后還推出《現代散文詩名著名譯》,包括勒納爾的《博物志》(蔡惠廷譯)、夏爾?波德萊爾的《巴黎的憂郁》(郭宏安譯)等。

  除了推出經典作品,關注20世紀法國“新小說”運動,敏銳把握法國文學新流派則是廣東知識界的另一積極作為。1997年起,廣州美術學院教師、藝術家、出版策劃人陳侗與朋友魯毅共同策劃推出“午夜文叢”。

  “午夜”原是巴黎一家出版社的名字,該出版社因出版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和西蒙等的作品,在法國文學史上聲名鵲起。

  “午夜文叢”現今已從午夜出版社引進了百余種作品,尤其是對阿蘭·羅伯-格里耶作品的全面推介,為中文讀者打開了一個了解法國“新小說”的新世界。陳侗也因策劃“午夜文叢”和相關活動,在2010年獲頒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出版‘午夜文叢’可以追溯到40年前我對‘新小說’的喜愛。”陳侗表示,法文作家是充滿內在想象力和創造欲望的作家群體,在拒絕平庸和反對因循守舊方面是非常一致的。他們所帶來的“新文學”,是法國文學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

  陳侗透露,通過引入法國午夜出版社的書籍,他跟法文作家建立了良好關系,著名作家讓-菲利普·圖森還以陳侗和他的團隊為素材,創作了一部半虛構的作品。后來陳侗也以半虛構的方式將讓-菲利普·圖森寫入小說《傷心的人》之中。

  “這是一種更為直接的中法文學雙向交流。”陳侗介紹,接下來我們還會不斷購買新的版權,引入比一般講座更有產出意義的活動。“在中法文學交流中,把事情做得更深入一些是必需的。”

  2009年,在以北京大學教授董強為代表的中國法語界學者的合作支持下,傅雷翻譯出版獎正式創立,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社科類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每年該獎評選出兩部譯自法語的最佳中文譯作。2017年與2023年,傅雷翻譯出版獎在廣州舉行頒獎禮。“廣州在法國文學翻譯上有著重要傳統,著名的翻譯家梁宗岱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傅雷獎來到廣州,就是要向廣州致敬,向廣東的開放精神致敬,向嶺南的文化氛圍致敬。”董強說。

  記者了解到,由花城出版社引進的《加繆文集》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而著名作家王蒙的新作《猴兒與少年》法文版也將在法國推出。從塞納河到珠江,文學之風繼續吹拂著中法兩地。

  從文學邁向文化交流

  “人文交流在中法交流中的位置越來越突出,這更能促進彼此的理解、認同。”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翌茹表示。

  168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寫給中國康熙皇帝的信件,可謂是積淀著數百年記憶、見證了那段中法交流的歷史。在徐翌茹看來,“它記錄了東西兩個大國相互了解、產生共鳴的過程,將世代流傳”。

  如今,中法兩國從文學邁向文化的交流越發密切。在廣東,這類交流已從文學作品的翻譯延伸至藝術、演出、音樂、設計、電影等領域。

  2011年起,創辦多年的“中法文化之春”走進佛山順德,推出順德音樂節等重磅活動,形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每屆均吸引百萬人次關注和參與,已成為佛山乃至大灣區極具影響力的國際文化IP之一。

  此外,在廣東各大劇院,每年的節目單都不乏來自法國的各類演出。以《悲慘世界》為例,2023年11月,《悲慘世界》法語原版音樂會登陸廣州大劇院,這是雨果經典巨作問世多年后,首次以原汁原味的音樂劇版音樂會形式來到廣州。今年5月,由劉燁領銜主演的中文版舞臺劇《悲慘世界》將先后在深圳、廣州上演。

  “中文版舞臺劇《悲慘世界》的創排,是非常典型的中法文化交流案例。”徐翌茹表示,中國的藝術家如何重新演繹這部地道的法國文學作品,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很讓人期待。

  “這說明兩國人民走得更近了,相互了解、借鑒的程度也變得更深。”楊曉敏留意到一組數據——今年前4月,法國籍人員入境中國為10.4萬人次,中國內地居民出境赴法國為13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分別為294.71%、215.28%。

  近年來,如何加深中法文化交流,讓更多中國優秀作品“走出去”,是楊曉敏、徐翌茹等資深法語專家著重思考的問題。堅持文化自信,學會換位思考,參與更多的跨文化實踐,在她們看來尤為重要。

  “要對我們國家的文化、制度、成就保持自信,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換位思考,了解對方的文化和需求,才能推動更多的優秀作品‘走出去’。”楊曉敏介紹,她和同事正在策劃推出《日常生活中的中國文化》法語書籍,涉及養老醫療、家庭教育等現實話題,已出版第一冊。“這套書可以幫助法國人進一步讀懂真實的中國。”

  在文學翻譯層面,楊曉敏建議,除了譯介經典文學作品,還應譯介優秀的通俗文學作品。“不少朋友告訴我,仙俠題材的網絡文學在法國廣受歡迎。通俗文學的翻譯,可與高校聯動起來,借助新興的AI翻譯技術,助推更多優秀作品‘走出去’,從而講好中國故事。”

  “民間層面的合作力量也不容小覷,我們要進一步加深民間交流的國際化程度。畢竟對兩國人民來說,這會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徐翌茹認為,在官方主導的中法文化交流之外,還可以進一步擴大民間層面的交流。

  ■對話

  加強多元交流 推動文化互鑒

  中法建交60年,中法文化交流愈加蓬勃發展。近日兩國元首會談,攜手推動兩國交流邁向新征程。近年來中法文化交流有哪些特點?如何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并推動交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楊曉敏,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翌茹展開對話。

  南方日報:你曾參與哪些中法文化交流的實踐?

  楊曉敏:我的博士論文做過巴黎和廣州的中國人日常飲食行為的人類學研究。這兩座城市有著很多共通點,都是歷史悠久的國際大都市,老城區的歷史底蘊與新城區的現代化設施互相輝映,都擁有開放和包容的特質。我經常帶著學生到廣州西關欣賞傳統建筑,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對外交流時才能更加自信。

  徐翌茹:我們接下來要做一個關于中法兩國人口老齡化研究的項目,希望對緩解人口問題提供一些借鑒。另外,我前幾日受邀錄制了央視的《互鑒》節目,與法國嘉賓共同分享中法人文交流的“雙向奔赴”。其間我們提到了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

  里昂中法大學成立于1920年,與中山大學有著很深的淵源,孫中山先生將它定位為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的海外分支,并予以辦學經費支持。它孕育了一群杰出的留法學者,包括張云、鄒怡新、葉述武、李國平等,推動了中國數學天文領域的教育與科研進步。2014年,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揭牌。

  在法期間,我常帶著學生到該博物館參觀,在我看來,它所承載的中法友好精神將代代相傳。

  南方日報:近年來中法文化交流有何特點?

  楊曉敏:隨著法國媒體、學者專家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到,中國并不是遙遠、神秘的,而是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東方大國。他們開始更積極地通過各種途徑來認識我們的國家與社會。

  與文化交流相關的研討會較前些年多了起來。2023年底,廣外舉辦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一些法國教授不遠萬里前來,只為參加1天的論壇活動,讓我們特別感動。

  徐翌茹:中法文化交流經過長期積淀,歷久彌新。近年來的交流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滲透到文學、藝術等方面,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碰撞與交流。

  比如,里昂燈光節是一個國際性的燈光節,在歐洲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它每一年都會特別加入中國元素。2018年是中國廣州—法國里昂締結國際友城關系30周年,廣州國際燈光節專門將燈光作品《雨打芭蕉》送展法國,讓更多法國市民領略嶺南風韻。這便是一場十分有趣的文化交流。

  南方日報:如何加強中法文化交流,促使中國優秀作品“走出去”?

  楊曉敏:幾十年前,學習法語更多是為了“引進來”,但是今天我們更需要“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在交流的過程中保持自信,在這個基礎上換位思考,才能推動更多的優秀作品“走出去”。

  文學翻譯,是溝通中法文化的橋梁,目前更多是高校專業人士參與。建議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統籌規劃,鏈接到高校及相關翻譯群體,上下聯動,使之更成體系。此外,除了譯介經典文學作品,還應譯介優秀的通俗文學作品,畢竟通俗文學作品更能反映當下。

  徐翌茹:早在幾十年前,法國就把推廣本國文化作為國家戰略,很值得我們思考。多年來,我們引進了許多法國人文社科類的經典著作,如今更需要以書為媒,助推我國優秀的人文社科著作“出海”。

  在中法文化交流的格局中,國家層面的推動非常重要。同時,民間層面的合作力量也不容小覷。要進一步擴大民間層面的交流,加深民間交流的國際化程度。

  南方日報:作為高校教師,你期待法語專業學生具備怎樣的特質?

  楊曉敏:語言能力一定要扎實。此外,學生需要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迅速適應新的環境。以廣外的法語教學為例,大一大二學的是法語,大三大四則開始運用法語學習其他的專業課,如經貿、跨文化交際課程等。學好語言并鏈接其他專業知識,才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徐翌茹:要有中國立場,熟悉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熟悉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原則和主張,還要熟悉國際規則,擁有國際視野。

  加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十分重要,這也是無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一個重要能力。了解本國的民族文化特性、歷史傳統、風俗習慣,也需要了解別國的特色特點,這樣才會知道哪種溝通方式最有效,才能更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交流互鑒,找到共鳴與認同。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