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劇集在多元化和高品質的道路上不斷邁進,熒屏上出現了諸多令人矚目的佳作。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對這半年的第一印象是“不缺爆款”:《繁花》《南來北往》《與鳳行》《追風者》《慶余年第二季》《我的阿勒泰》《墨雨云間》等劇接連熱播,完成了“爆款接力”,共同為整個劇集市場加熱,在劇情深度、制作水準和演員表現上贏得了觀眾和業內的高度評價。這些劇集的成功,為國產劇注入了新的動能。國產劇市場已經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讓人們對國產劇的未來更加期待。
迷你劇風靡熒屏,平臺方注重長尾效應
幾年前,12集的短劇還被認為是電視劇形式的一次創新嘗試,但如今,這種形式已經變得司空見慣。電視劇的長度正在逐漸縮短,迷你劇的形式越來越受到歡迎。例如,去年的《平原上的摩西》只有6集,今年的《我的阿勒泰》和《新生》分別只有8集和10集,這些短小精悍的劇集都獲得了觀眾的積極反饋。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播放的劇集中,12集以下的劇集占比超過10%,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25—32集的劇集占比提高了8.7%;而33集以上的劇集整體占比減少了14.2%。這些數字直觀地反映了“長劇向短”的行業趨勢。這種趨勢的背后是觀眾對于快節奏、高質量內容的迫切需求。短劇更容易保持故事的連貫性和緊張感,減少拖沓和填充內容的可能性,從而提升整體觀看體驗。
《平原上的摩西》的導演張大磊、《我的阿勒泰》的導演滕叢叢和《新生》的導演申奧都是電影導演出身,他們紛紛在迷你劇中進行更大膽的劇作挑戰。《平原上的摩西》改編自雙雪濤同名小說,張大磊通過長鏡頭、黑白剪切等手法還原雙雪濤筆下肅殺落寞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北的風貌;《我的阿勒泰》則改編自李娟同名散文集,在抽象的散文世界里,滕叢叢找到了自己的創造錨點,塑造了阿勒泰的美學世界。
據云合數據顯示,《新生》集均播放量拿下“三連冠”——獲得2024年純網播劇、精短類劇集和懸疑劇集第一的成績。在打造了以上爆款劇的創作者的眼中,成功也是打磨出來的。《新生》編劇、制片人鄭林透露,該劇劇本創作周期長達一年,中間有過一次很大的調整,才確定了如今大家看到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我們希望討論真相和假象,如果能從每個人的角度去拼湊一個人生,讓觀眾自己去拼湊‘費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的故事,會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游戲感”。
至于作品被觀眾夸“很敢拍”,鄭林認為展現行騙手段與劇集想要傳遞的正向主題并不矛盾,他說:“關鍵在于創作者的立場、態度到底是什么。我們希望借用費可的行騙以及他和劇中其他人的關系,和觀眾一起探討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教授司若表示,這些年的懸疑劇做出了與過去探案劇不同的新嘗試,懸疑劇變得越來越精短、節奏緊湊。她說:“對于復雜人性的展示,對于謎團交織的設計,為懸疑劇營造出了一種真實的觀感。這些內容與我們現實生活有一定的關聯性,能引起我們對于社會問題的思考。另外,多面人物的設計,旨在從人性的角度去挖掘議題和對多重社會議題的觀照,是懸疑劇社會性的重要表達。另外,詩意的表達、電影的質感,在美學維度上拓寬了懸疑劇的敘事特征。”
在時長上介于長劇與電影之間的迷你劇,讓創作者跳出原本劇作的框架,無論從內容敘事還是視聽制作上,都呈現出一種接近于電影的“質感”。制作方面,迷你劇意味著更短的制作周期和更低的制作成本,迷你劇形式使得創作者可以更加靈活地探索不同的題材和風格,同時也促使行業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講述一個完整而深刻的故事。
新形態的開發對平臺方來說,也有不可控的風險,最突出的便是其與傳統排播模式的沖突,宣傳周期隨著排播周期進一步壓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迷你劇的影響力擴散,平臺方如何持續性放大劇集價值,既需要對內容有更強的把控要求,保持長尾效應,也需要挖掘迷你劇的衍生價值。《我的阿勒泰》嘗試著給出了一個答案,制片人齊康介紹,“如果讓這個故事在文旅領域繼續生長的話,劇集傳播的時間更久,也會讓更多的人知道。”
今年以來,“影視+文旅”現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繁花》帶火了上海的黃河路與排骨年糕,《春色寄情人》和《我的阿勒泰》分別提升了泉州和新疆的旅游熱度。這些作品不僅為觀眾提供了精彩的劇情,還促使他們踏上旅途,這種由熱門劇集引發的旅行打卡現象越來越普遍。這種價值與影響力的拓維,正是行業內容升級帶來的全新紅利。
長劇信息更密集,制作方以短劇思維做內容
今年短劇大潮讓劇集市場風口發生變化,不僅是小程序短劇火熱,橫屏短劇也有爆款出現。短劇風潮的興起,不僅對長劇的形式提出了挑戰,更在內容創作的邏輯上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短劇之所以能夠迅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黃金三秒”的開篇設計:一開始便拋出強有力的情節和反轉,迅速抓住觀眾的目光,并通過懸念的設置誘導觀眾進行付費觀看。短劇追求的是一種“短平快”的節奏,強調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展開故事,并迅速激發觀眾的情緒反應。
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一些長劇開始嘗試“短劇化改造”,以適應觀眾對快節奏故事的需求。《花間令》和《墨雨云間》這樣的長劇,開始采用了短劇的一些創作手法,比如極致化的人設和緊湊的情節布局。例如,《墨雨云間》在第一集中就快速完成了女主角蒙冤、獲救、身份互換、計劃復仇等四個重要情節點,展現了對短劇敘事技巧的運用。
《墨雨云間》聯合導演馬詩歌說,在這部“爽劇”之前他只拍過短劇,但公司很早就預判了“長劇短劇化”的發展趨勢。他說:“我經常調侃,拍短劇的時候,我們窮得只剩內容了,內容是我唯一的武器。怎么動用一切內容手段,包括情節、視聽語言的力量,去吸引觀眾、抓住觀眾。這是我近些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具體來說,情節怎么做得更精彩、沖突怎么樣更大、人物怎么更立體、反轉怎么更多、信息怎么更密集,以及和觀眾的共情點怎么抓得更準確。我在創作短劇和長劇的時候,其實方法論都是一樣的,就是動用內容的一切手段去想辦法抓住觀眾,留住觀眾。”馬詩歌認為,未來是長劇國際化的時代,當大“卡司”(演員陣容)、大預算、大團隊能夠以短劇思維做內容,更有機會把作品推向全世界的觀眾。
今年上半年,優酷在古裝劇賽道陸續推出了《花間令》《惜花芷》《墨雨云間》,還憑借《微暗之火》《新生》打響了“白夜劇場”的品牌,優酷副總裁謝穎認為,這份成績歸功于“好內容+好主創+演員適配”的方法論。目前,平臺在古偶劇方面更愿意選擇“成長型IP”,在懸疑劇上則堅持原創劇本,起用電影導演,探索短精賽道,“長視頻內容價值的深度、與用戶情緒鏈接的廣度,可能決定了天花板的最終高度。”
懸疑漫改科幻成新增量,新技術為新領域探索提供動力
由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劇集創新發展與審美多元化研究報告》顯示,新題材上,懸疑劇、漫改劇、科幻劇成為國產劇精品新增量。《報告》調研顯示,青年觀眾偏好青春、懸疑、科幻題材,視頻平臺內容多元化與類型創新不僅滿足了青年觀眾日益多樣的文化需求,更引領了劇集市場新潮流,為行業進步與觀眾體驗升級注入新活力。
“好內容是穿越風浪的壓艙石。”謝穎表示,優酷劇集在內容布局上,一方面做好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國之大劇”,另一方面,繼續跨出舒適區,探索新增量。謝穎介紹,優酷會陸續推出《清明上河圖密碼》《陽明傳》《天工之城》《換屆》等追求思想性、傳承性和藝術性的力作。在漫改、少年熱血等創新賽道,將推出《凡人修仙傳》《藏海傳》《七根心簡》《異人之下2碧游村篇》《雨霖鈴》等。科幻劇方面,由劉慈欣監制的科幻劇集《夢之海》即將面世,人氣作品《靈籠》即將開機,由銀河獎作品改編的《我們生活在南京》,以及《泰坦無人聲》《夜的命名術》等科幻佳作也已進入改編開發階段。
謝穎介紹,虛擬拍攝技術為優酷在科幻劇領域的探索提供了動力。《清明上河圖密碼》《真·探》《七根心簡》《風華奇友錄》《飛馳人生》《靈籠》等劇集已規模化運用虛擬拍攝技術。未來劇集項目以虛擬拍攝技術制作的場次占比,會根據題材不同達到15%—50%不等。
“她故事”仍是爆劇密碼,“她力量”引領新審美新表達
“大女主”這一概念的討論一直是熱門話題。從早期的“古偶大女主”到“都市大女主”,如今,“大女主”劇中的女性角色隨著女性觀眾審美變化和女性意識的崛起,展現出了更加豐富和立體的形象。女性角色不再僅僅是劇情的附屬品,而是擁有獨立思想、情感和職業的角色,她們的故事也不再局限于愛情和家庭的框架,而是涉及社會、職場、個人成長等多個層面。這一時期的“大女主”劇,更加注重對女性內心世界的挖掘和對女性力量的展現,力求呈現出一個更加真實、多元和深刻的女性形象。
這個夏日,《玫瑰的故事》與《墨雨云間》兩部女性題材劇引發熱議,灑脫的黃亦玫(劉亦菲飾)與堅韌的薛芳菲(吳謹言飾),讓觀眾跨越時空感受到角色傳遞的力量。《玫瑰的故事》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同樣塑造了明媚獨立的“亦舒女郎”形象。劇集圍繞女主角黃亦玫的情感經歷與成長故事展開,跨越20余年的成長軌跡,展現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對自我價值的探尋,強調現代女性的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
亦舒的作品一直以其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獨特的女性視角而受到讀者的喜愛,然而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卻被詬病不夠貼近現實。《玫瑰的故事》似乎也在開篇就刻意強調了這種“懸浮”感,劇中的黃亦玫一出場就擁有著令人羨慕的背景:書香世家的出身、高學歷、優質的工作以及出眾的容貌。這些設定讓她看起來像是一個生活在云端的人物,與現實世界有著明顯的距離。“人人都愛玫瑰”這樣的設定讓黃亦玫有了全心投入、大膽追愛的底氣。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主角每段感情的展開,黃亦玫也開始經歷了變化。她不再是一個只活在理想世界中的人物,而是開始有了更多現實的考量和自我反思。
《墨雨云間》作為一部聚焦于女性獨立意識崛起的熱播劇,以其獨特的爽劇形式和快節奏、強反轉的劇情設計,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不同于傳統女性題材作品,該劇通過女主角薛芳菲被丈夫背叛和暗害后踏上復仇之路的設定,展現了一個女性角色在極端困境中的覺醒和蛻變。劇中的薛芳菲不是一個被愛情推動的角色,她的成長和蛻變更多地基于自我認知的提升和對獨立生活的渴望。愛情在《墨雨云間》中雖然不是主線,但它的存在如同調味劑一般,適時地為劇情增添了情感的層次和深度。男女主角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他們互為棋子,這不僅為劇情增加了看點,也反映了現代關系中的復雜性和現實性。《墨雨云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劇情框架和角色設定,而是嘗試通過不同的敘事手法和故事線,來探索女性題材的表達空間。
此前引起廣泛討論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愛很美味》《女士的品格》《時光正好》等,均以多位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講述了女性群體在家庭、婚姻和職場中面臨人生抉擇時的心理狀態,聚焦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乃至不同地域的女性角色塑造。此外,今年還有多部女性題材的作品待播,《六姊妹》《隱身的名字》《我和婚姻的戰斗》《許我耀眼》《不討好的勇氣》,及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的都市情感大劇《獨身女人》等。
另外,影視劇中的反派角色不再是推動劇情的“工具人”,創作者對她們的塑造更加生動立體。《墨雨云間》中的婉寧公主(李夢飾),一出場就將“惡毒女配”的形象立住,“神經質”的表演為角色賦予一種“瘋”感,但婉寧公主背后也有自己的故事線。《慶余年》中的長公主(李小冉飾)有著傾國容貌卻為愛癡狂,是一個復雜且矛盾的角色,但也展現了女性在權力斗爭中的掙扎與無奈。“瘋批反派”的設定更具戲劇張力,也給了演員更大的表演空間。
“她力量”的崛起也引領了新的審美、新的表達。清華大學教授司若表示,電視劇、網劇觀眾以女性為主,“她劇集”是長期以來非常受女性歡迎的一類劇集。“我們看到女性覺醒成長的故事,在古裝劇領域當中有所生發,大家觀看《墨雨云間》時能獲得濃濃的爽感,實際上是因為,從生活的絕境到逆風翻盤的過程,這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當中希望實現的。”
對于女性形象的刻畫,司若表示,從“大女主”到女性群像的刻畫,女性之間不僅僅是傾軋競爭的關系,“她力量”劇集當中有很多是女性幫助女性,描寫閨蜜情誼的內容獲得了年輕女性的喜愛。她說:“在‘她題材’劇集當中,無論是古裝劇還是現代劇,如果能在人物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觀眾都會說‘像我身邊發生的故事’,其實這跟角色的時代無關,主要是跟人物本身的內涵有關。”
國產劇市場提質減量,呈現以人為本、社會話題、電影質感三大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國產劇市場有明顯的提質減量趨勢。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雖然上半年有效播放的劇集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2部,降至149部,但累計正片播放量卻逆勢增長了35.1%,這表明雖然劇集的數量有所減少,但是觀眾對于高質量內容的需求和追劇熱情并未減弱,反而呈現出上升趨勢。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當下劇集呈現出以人為本、社會話題、電影質感三大趨勢。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研究員饒曙光坦言,劇集的創新表達已經超過電影,進入到劇集反哺電影的時代。
中國電視劇在提質減量的過程中,多元化、類型化的題材表達、精品化的創作理念、特色的賽道布局,都為國產電視劇市場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基礎。未來的劇集創作將在多樣性、藝術創新、社會性和現實感等方面不斷突破和發展,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多樣的視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