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文化論壇舉辦期間,與會嘉賓圍繞從歷史文化傳統中發掘現代智慧、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數智技術重塑文化產業新格局等話題,在各平行論壇各抒己見。
在互鑒中進步
在“文化傳承:歷史文化與發展道路”平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院長、研究員李國強表示,中華文明是推動中華民族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本質、最深層原因。“中華文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和脈,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源頭活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賦予中華文明新的時代內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時代的榮光。”李國強說。
中華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中國發展進步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與世界雙向互動、合作博弈的過程,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學習、相互競賽、相互融合的過程。
“中國在十字路口的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新時代中國推進文明互鑒的標志性成果。為了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切實做到互利共贏、文明互鑒。”李忠杰說。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是一座有著50多萬年人類史、1萬多年文化史、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易認為,北京見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提升中國文化感染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需要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效能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表示,對外傳播能夠引起人類社會情感共鳴、能夠被各國受眾喜愛的近現代藝術作品,可以使民族形象、社會形象、國家形象更加生動鮮活。“做好新時代的對外文化傳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認真研究當今時代國際傳播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特別是文化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既要選取好的內容和題材,也要有好的渠道和方式。”于洪君說。
在保護中傳承
在“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平行論壇上,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張偉明將話題聚焦于文物的保護利用。在他眼中,文物是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與見證。
為充分發揮好140多萬件珍貴館藏文物的價值,國家博物館將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深度融合于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實踐,積極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創意產品是博物館開展文物活化利用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國家博物館自主與合作開發的文創產品累計5000余款,年均開發文創新品200余款。
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認為,今天博物館的教育不再是通過使用博物館的陳列或藏品為學習者提供現成答案,而是幫助他們在參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安來順說,博物館受眾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具體真實體驗的基礎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努力,賦予抽象結論以更多的具體性,并重新加以組合。可以說,固本強基和拓展創新是博物館機構和博物館學科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一種理性選擇。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陳菊紅專注于用數字技術給文化的傳承和活化帶來新的可能。過去3年,陳菊紅所在的團隊通過“數字中軸”項目,使數字化成為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創新。未來,團隊還將構建多模態數字資源庫,使大眾能夠利用其進行多種內容形成的文創開發。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認為,文化遺產的交流價值遠超其表象,通過文物的廣泛交流與文明的深度互鑒,不斷促進文化創新與融合,形成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從而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倡導文物交流的相得益彰和文明之間的對話合作,是擘畫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創新中發展
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正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文化潮流:新興業態與技術融合”平行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數智技術重塑文化產業新格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表示,當前,數智技術正引領文化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數字賦能下的文化形態,呈現出智能化、數據化、場景化、游戲化等特點。
祁述裕認為,要加快數據要素流通,培育全球一體化數據市場;要順應技術變革,提高人機共創能力、價值共創能力、配置全球文化要素資源能力;要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引導文化產業與腦機接口、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相融合。
論壇舉辦期間,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首次發布北京工業文化體驗地圖,向全社會推介100個工業文化體驗項目。
“工業文化鐫刻著城市印記,澎湃著創新創業精神,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兼容并蓄,引領著全社會的審美潮流。”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廣智表示,工業引領新制造變革,一批引領數字消費的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為北京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文化與科技融合,可以創造更多新場景、新技術、新應用,但也面臨不少亟待破解的問題和挑戰。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認為,目前大數據驅動的生成式統計模型,諸如文字、圖像、視頻等,仍是對已有數據的重新融合,難以體現創作者的真實意圖,缺乏對物理和社會常識的理解,以及一致性的內部表達。(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韓秉志 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