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5日訊(記者 劉瀟瀟 李冬陽)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份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重點方向,釋放出了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要求,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這是預制菜自問世以來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對此,業內反響十分熱烈。
“預制菜被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在今后,預制菜行業會迎來更加健康、理性、蓬勃的發展。” 同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王成祥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碼上盛宴董事長吳晨曦也對記者表示,十分看好未來預制菜行業的發展趨勢。
一頭連著種植業、養殖業,另一頭連著餐飲業和居民消費,一直以來,預制菜都被視為典型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它的飛速發展,既是我國居民消費升級、食品加工業不斷做大做強的現實映射,又是農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寫照。
“預制菜屬于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正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食品工程博士、農業經濟管理博士后劉銳對記者表示。
“發展預制菜產業,從表面看是滿足當今消費者對方便快捷又美味可口餐食的要求,實則背后是可以更好實現三產融合,合理配置整合優勢資源,形成產業聚集的表現。”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綠色農業與食物營養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聶瑩認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是通過規范化、標準化解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優質農產品供給問題、農民增收問題,解決的是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和消費市場穩定增長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大連工業大學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教授在近期舉辦的“2022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指出,通過加工和流通鏈條,預制菜產業連接起產地、企業和市場,以工業化的解決方案,實現了產業聚集與跨界融合,正成為撬動產業發展的支點和實現鄉村振興的依托。
當下,受到資本熱捧的預制菜產業正當風口。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預估達4196億元,預計未來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有望達10720億元,一個萬億級別的“藍海”即將誕生。
產業的興盛離不開政策的“保駕護航”。自2022年底以來,福建、浙江、江西、遼寧等多省市監管部門先后發布相關產業的政策指導文件,上海更是在近期正式實施《上海市預制菜生產許可審查方案》,頒發出了第一張預制菜“許可證”。在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等方面,各地政府出臺了多項激勵和扶持措施,不斷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劉銳認為,在政策紅利的持續刺激下,未來幾年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于預制菜產業,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或有兩類預制菜企業會有較好發展,一類是連鎖餐飲或團餐企業,其向產業鏈前端拓展,建設中央廚房、中央工廠和集中采購配送中心;另一類是對于特定產品生產具有專業水平的預制食品加工企業,其在某一領域深耕多年,在原料的品種、品質、生產工藝和設備性能、產品品質與標準等方面都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和經驗。”
聶瑩則認為,經過資本“跑馬圈地式”發展的預制菜將在未來幾年內放緩發展速度,趨于理性,這恰好也是相關企業儲備綜合性人才、梳理產品品類、尋求差異化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期。
經過近幾年的飛速發展,預制菜行業中缺乏生產標準化、產品品類較為單一、研發創新瓶頸等薄弱環節逐漸暴露。對此,劉銳指出,標準化是預制菜產品的關鍵特征,也是核心難點。“未來預制菜企業要實現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提升產品力是關鍵,既要實現產品的標準化、營養化、方便化,又要傳承好傳統餐飲的色香味形。”同時他也建議,預制菜企業不宜盲目擴張,應建設專業的生產管理標準化體系和研發體系,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努力向自動化、數字化生產提升。
針對產品研發創新不足的問題,聶瑩指出,我國地大物博,農業資源豐富,隨著消費升級和多元化飲食結構的形成,在預制菜產品研發方面不應僅局限于現有傳統品類。“要結合不同區域市場調研和現今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的需求,充分挖掘雜糧、地方特色食材、藥食兩用等食物特點,開發更具特色和差異化的預制菜產品。”
(責任編輯: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