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6日訊 1月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當前“0糖”、“無糖”飲料風靡市場,消費者應該如何理解和選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指出,“減糖”有益于健康,食品工業有責任提供減少或不含添加糖的新產品,同時,“減糖”產品配方設計不當,可導致不良反應,“0糖”不該成為商家宣傳的噱頭,減糖需理性看待。
“0糖”成為消費新寵 真的能減糖?
近年來,消費者對食品的健康屬性要求越來越高,減糖食品成為新的賣點。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減糖”的需求,不少生產企業在產品配方上下功夫,使用代糖(甜味劑),既減了糖,又保留甜味。于是,在食品標簽上就出現了“無糖”和“0糖”等吸引眼球的標識。
中國經濟網輿情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1月1日至12月10日共監測到與“減糖風波”相關的紙媒報道451條,新聞網站文章2.4萬余篇,手機APP消息2.2萬余條,微信公眾號文章1.7萬余篇,微博原發、轉發2.5萬余條,博客28篇,論壇發帖1836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4月12日,某飲料企業因宣傳“0蔗糖”致歉,引發了一定的輿論熱度。9月9日,因中秋定制月餅用麥芽糖醇代替蔗糖,引發部分網友腹瀉的事件,再次將輿情熱度推向高潮。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新疆、廣東、河南、湖南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需循序漸進 合理合規使用甜味劑
近年來,我國《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都將“減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限制添加糖的攝入量,其應低于總能量的10%,且減少到5%以下會具有更多的健康效益。對此,食品行業有責任也通過技術創新提供減少或不含添加糖的新產品。
陳君石建議,食品工業的健康轉型,要基于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結合消費者飲食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統籌考慮。健康飲食的關鍵是平衡膳食,應該從平衡膳食的理念來考慮能量攝入,而減糖則是控制總能量攝入的一個方面。 “減糖”需要循序漸進,一方面照顧口味適應逐漸減量,另一個方面是合理合規使用甜味劑。
與此同時,他指出,減糖不應“一刀切”,而要采取科學的方式。科學減糖,重在廚房,可以在烹飪過程中逐漸減少食糖用量,適應和培養清淡口味,從而減少糖的攝入。此外,需要減少某些類別加工食品中的含糖量。
陳君石提出,不鼓勵食品企業以“0糖”“無糖”標識來吸引消費者,而要實實在在減糖,告知消費者采取什么措施減了多少糖或用了什么甜味劑。他建議,消費者要仔細查看配料表,確定產品的糖含量以及是否真的沒有添加糖、是否使用了甜味劑以及用了哪種甜味劑。只要按規定使用甜味劑就是安全的。
相關鏈接:
【專題】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
(責任編輯:劉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