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抗疫斗爭實踐表明,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織緊織密“防護網”,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這一年的全國“兩會”,圍繞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代表們提出了很多務實管用的建議。
“特別是關于‘疾病防疫’的建議數量同比增加了179%,關于醫療體制改革的建議數量達474件,反映出代表對總結疫情防控經驗、補齊公共衛生建設短板的迫切期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信春鷹說。
統計顯示,國家衛健委共承辦了467件疫情防控相關建議,占承辦總數的32.5%。這些建議多數來自抗疫一線代表,他們直接參與醫療救治、社區防控、科研攻關、宣傳教育等工作。
2020年兩會“代表通道”上,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羅杰代表提出了打造疾控“精銳部隊”等建言。這位持續奮戰在抗疫一線并參加過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等突發公共事件救治工作的代表在基層調研中發現,目前疾控基礎設備和隊伍建設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他建議,聚焦疾控體系的核心職責,更好應對公共衛生應急挑戰。
針對羅杰代表提出的業界高度關注的疾控體系改革問題,國家衛健委研究起草了改革完善疾控體系政策文件。重點在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專業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強化疾控機構核心職能,創新醫防協同機制。目前文件已按程序報批。
尊重代表的權利,就是尊重人民的權利。保障代表依法履職,就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類似羅杰代表提交的來自抗疫一線的建議還有很多,數量明顯增加、獻策彌足珍貴。
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國家衛健委直接將一些代表建議吸納融入抗疫斗爭的政策措施之中。例如,實施科學精準防控,劃分為高、中、低三類風險等級,分區分級實施差異化精準防控。又比如,印發七版防控方案,提出病毒潛伏期和實驗室檢測標準,為科學制定防治政策奠定基礎。
其中,《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被列為重點督辦建議。國家衛健委一方面起草完成《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提交國務院審議;組織專班起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草案)》,已形成初稿,正在征求部門和地方意見。另一方面,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實施《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2020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456.6億元,支持全國603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落實抗疫特別國債資金200億元。
1月20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于學軍介紹,2020年國家衛健委承辦建議1436件,較上年增加502件,國家衛健委承辦的建議、議案均已按規定時限和要求辦理完畢。
深化醫改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根本途徑。于學軍介紹,這方面代表建議主要涉及“三醫”聯動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等。
針對翁國星等13位代表提出的《關于完善藥品供應體系,保障醫療合理用藥的建議》及相似問題,國家衛健委發揮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作用,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改革。國家醫保局表示,下一步,將落實醫院主體責任,指導醫院如實報量,同時,完善對醫院的結余留用激勵機制,在符合臨床治療需求的基礎上,鼓勵醫院優先使用中選藥,合理用藥。
針對祝淑釵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快落實小品種(短缺藥)生產、供應和采購政策的建議》以及相似問題,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國家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辦法(試行)》,協調解決10余種緊缺藥品供應短缺問題。
此外,代表十分關心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工作。
從做好貧困患者救治,到提高貧困地區服務能力;從傳染病防治,到重大慢性病防控;從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到加強嬰幼兒托育服務……
“您提出的‘健全統一規范的醫療救助制度’‘明確救助對象認定辦法’‘制定救助資金籌集和分配政策’等建議對于進一步優化制度頂層設計,筑牢救助托底保障安全網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我們將在推進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總體改革思路中認真研究吸收。”
“您提出的建議,對于進一步減輕大病患兒醫療費用負擔、探索建立罕見病用藥保障機制具有積極參考意義。”
……
從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部門的回復中,不難看出,代表們提出的建議直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匯聚民智、飽含民意。
“下一步,我們將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監督,毫不松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于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