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榮幸能作為媒體記者中的一員談一些感受。
最近一兩年參加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論壇,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媒體炒作”。我想這大體反映了對食品安全媒體報道的一種觀感。
過去并不是這樣。9年前,我在一家地方都市報實習,獨立完成的第一篇報道是肯德基蘇丹紅事件。那時候,包括后來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人們對媒體的輿論監督普遍持歡迎態度。之所以會有今天這樣的不滿情緒,我想是因為媒體雖然披露了很多真問題,但同時也制造了一些偽命題。比如前些年對食品添加劑的妖魔化,對所謂“速生雞”的誤讀,有時候偽命題也能搞垮一個產業。
但借用大家對食品安全的趨勢判斷,我認為食品安全報道水平也將是“總體向好”。過去十多年,消費者的需求,從關注食品數量到關注食品質量,再到當下關注食品安全,關注對健康是否存在風險。相應地,政府監管從分段管理趨向統一監管,食品產業從“小散亂多”趨向規模化,媒體報道也從宣傳轉向輿論監督,再發展到當下的專業化報道要求,特別是提升報道中科學認知的專業性。這需要有一個過程,各位不妨再給媒體一些時間。
作為一線記者,我注意到最近食品安全領域出現的三個與媒體相關的趨勢,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趨勢是剛才說的媒體報道專業化。過去媒體做食品安全報道是三無——“無專職記者、無專門版面、無報道指南”。此次宣傳周,在國家食藥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和機構的支持下,南方周末報社將在6月13日主辦一場食品安全雙向公開課。上午是科學家給媒體講科學,下午是記者給科學家介紹如何傳播。結果征集媒體記者時發現,不僅全國各地報名踴躍,而且報名的都是專門從事食品安全報道的記者。這說明食品安全報道的專職化已經出現。
第二個趨勢是機構的媒體化。技術的革新給當下的媒體包括報紙、雜志、電視甚至門戶網站都造成了沖擊,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人們越來越多地從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另一方面,發布信息的渠道不斷豐富。比如各級政府開設的政務微博微信,包括剛才看到的食事藥聞APP的上線。未來食品行業、企業甚至科學家個人都可能通過機構媒體和自媒體等方式來傳遞這些食品安全信息。
第三個趨勢是媒體的平臺化。剛才說的機構媒體化打破了我們這些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但危機同時也是機遇。海量信息的副產品是信息過剩,優質信息會變得稀缺。就像人們吃飽之后,會想要吃好、吃得更健康一樣。人們對于優質信息和專業信息的需求會日益提升,因此媒體轉型的路徑之一就是進一步扎根專業領域,進而建立全新的媒介平臺。比如我們去年11月發起的“健言者計劃”,獲得了國家食藥總局等各方的鼎力支持,受眾除普通讀者之外,還聚合了大量監管者、科學家、媒體主創、政策研究者等專業讀者。這使得我們可以實現精確傳播,“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當然,我們的平臺也是剛剛起步,還在不斷地摸索和嘗試,歡迎在座諸位的共同參與和批評指導。
以上是我作為一線記者的一些觀察、感受和親身實踐。我相信,未來,媒體在推動食品安全實現社會共治、樹立食品行業誠信守法新風尚上,將發揮更為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