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為發展全國性的大數據中心指明了方向。步入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建設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更為凸顯。如何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融合共享?如何用好數據,提升服務水平?又如何分享大數據產業聚合帶來的商業蛋糕?《經濟日報》邀請專家學者就“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攻克孤島促融合
主持人:融合、共享是大數據建設的關鍵詞。但由于諸多原因,部門之間、地方之間、行業之間包括其內部,均存在無數個信息孤島。如何攻克信息孤島,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
王克然:數據資源有別于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它利用越多,挖掘越多,產生的價值越大。而且,隨著大數據產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用不同工具、不同知識挖掘大數據所產生的價值,將會帶來一場認知革命。正因如此,大數據產業建設越來越重要。
要推進大數據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讓數據開放共享是基礎。如何共享?從制度方面講,要有關于部門信息公開的頂層制度設計;從平臺方面講,要搭建統一開放的信息公開平臺;從機制方面講,要不斷激勵相關主體貢獻新數據,促進信息共享、共用。比如,要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除了關停并轉、騰籠換鳥之外,還涉及技術、環境、區域發展,還涉及各個部門之間協同工作。如果相關要求和數據能統一到一個平臺上,各地各部門各主體就能各司其職,互通有無,信息孤島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劉鵬:信息孤島的存在,有著很多客觀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同部門、不同地方、不同企業都建設了很多的數據系統。但由于標準不一,體系各異,導致這些數據很難融合共享。現在的思路應該是:先把舊有系統融合進來,再逐步發展新系統。在這個過程中,要逐步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技術問題,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工具,例如cData數據集成中間件,就可以比較方便地將現有系統集成到新平臺上來。二是標準問題,只有有了統一公共平臺和標準體系,才能將不同標準的信息系統按照統一接口規范和語義標準進行封裝轉換,對接到新平臺上。三是體制問題,數據共享必然會涉及部門利益問題和信息安全問題,這也是當前推動信息共享的重點和難點。
我認為,部門利益問題可從兩個方面來著手解決。一方面,國家層面要出臺推動數據共享的政策,且要有強制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鼓勵共享的機制,那些數據共享量大、訪問多、評價好的主體,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政策激勵。
陳光磊:政務信息系統目前還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孤島,原因之一是數據來自于政府業務信息系統。而這個業務系統相對獨立,部門間協同工作做得很少,數據就很難打通。原因之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跨區域業務系統本身有一些障礙,特別是與不發達地區實現跨區域數據融合也存在較大困難。
打通數據孤島,促進數據融合,除了觀念上要更新、政府要重視外,還要從業務入手,努力推進協同業務發展,用綜合業務去打通政府各個部門辦事流程,促進大數據流通。此外,還要改變數據融合方式,減少交換,鼓勵共享,建立基于云的大數據中心,用共享技術來解決協同問題。
創新為先爭“蛋糕”
主持人:建立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對大數據企業而言,意味著重大商機。但也要看到,這塊蛋糕要“吃得好”“吃得飽”也并非易事。相關行業的企業應如何調整,以更好地迎接機遇?此外,大數據行業要實現健康、持續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
王克然:國家級大數據中心不可能包攬所有應用,還是要靠企業創新,實現大數據之間的化學反應,這將為行業的各類市場主體留下巨大發展空間。
國家級大數據中心發揮的是黏合劑作用,它能把相關數據黏在一起,實現聚合。在聚合的基礎上,它還促進價值倍增,讓數據價值得以爆發式體現,從物理疊加到發生化學反應,最終“1+1”可能要大于100。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機遇,企業要深入大數據關聯、開發利用工具,來實現價值的幾何級增長。
劉鵬: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是把現有各部門數據放在一個平臺共享,將來采集數據手段和運用數據手段都會發生質的變化,這些都是商機。例如,云創大數據設計了“智慧路燈伴侶”裝置。在每一個路燈上安裝了多個傳感器,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感知環境變化、作為Wi-Fi熱點提供免費上網服務、給手機充電等等。智慧路燈伴侶,其實就是用原來的路燈,加上了一個低成本設備,實現對城市環境無縫監測、對城市安全無縫監控、對城市網絡無縫覆蓋。今后,這樣的智能傳感器可能有上百萬、上千萬個。這無疑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大數據高度發展后,將會使得地球感知與智能處理平臺融為一體,其中產業的潛力需要大量企業去一起挖掘。在大數據的存儲、管理和分享方面,A8000超低功耗云存儲,一個機架就可以達到原來一排機架的容量,而且用電量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成本非常低。在大數據分享上,建立了環境云平臺,在全國安裝了數千個傳感單元,把采集到的環境大數據免費向社會開放。
陳光磊:總體而言,大數據產業前景是廣闊的。但由于這一產業還處在將起未起的初始階段,市場發掘、經營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以大數據所包括的技術和產品為例,現在這些技術產品均未定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此外,討論大數據的潛在價值,不能單從大數據本身來論,而要深刻認識到其為整個經濟生態帶來的巨大價值。大數據的價值比較適合蜜蜂的價值模型,蜜蜂的價值是不能只按照它采多少蜜、哪個蜜值錢來衡量,而是要放在整個生態系統價值中來討論。數據在整個經濟生態中的作用,與蜜蜂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十分相似。
當然,大數據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目前的大數據公司,可能遇到數據權問題。國家有物權法,但是沒有數權法,標的數據究竟是屬于誰的,誰存過來,誰去使用,誰去分析,這些權力是不是應該有法律界定?目前,國內一些比較大的互聯網公司,掌握了巨量的消費數據,這些數據的使用權、收益權等等,應從國家層面、法律層面進行研究、明晰。
深挖數據迎“三化”
主持人: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如何推進電子政務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以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
劉鵬:有了大數據支撐,“三化”建設將迎來加速度。
第一,政府決策更加科學化。經濟運行、政府運轉,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可以對未來趨勢做出比較精確的預測,避免僅靠個人所積累的經驗去決策,更避免了拍腦袋決策,使政府決策更加科學、高效。
第二,社會治理更加精準化。只有對全局態勢一目了然,才能實現對社會的精準治理。比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對交通情況、安全隱患等音頻視頻資料作出判斷,實時響應,實時管控,進行精準治理。
第三,公共服務更加高效化。通過政府主導,推動大數據融合,可以把城市里每個停車場、每輛公共自行車、每個菜場、每個家庭服務設施都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從而大幅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目前,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多成績,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不同城市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太一樣,標準也不統一,推進程度不同,要把這些智慧城市連接起來,構建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有很多工作要做。
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在物理上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而是“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那么,從架構上講應該是有三層:國家和部委是頂層,省和直轄市是第二層,市是第三層。縣以下的單位都可以統到市這一層,因為現在云計算的技術已經很成熟,能夠非常方便地做到資源“不為所有,但為所用”。
陳光磊:此次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與以往有所區別,過去多是單獨系統和單獨方案,現在的新型智慧城市需要解決頂層設計和底部數據融合,改變單獨系統獨立建設的問題,要有一個綜合規劃的“頂”和一個數據融合的“底”,來支撐中間各個業務系統更好協同發揮作用。
大數據應與業務系統結合起來,比如辦事大廳,就是一個業務系統和大數據緊密相連的例子。早先,民眾或法人找政府辦事需要逐個到委、辦、局。后來,成立了實體化的辦事大廳,把各個委、辦、局的窗口設在一起,當時叫“一門式辦公”。后來,有些地方又嘗試建立了審批局等機構,打通后臺的數據平臺,形成了“一窗式”的辦事模式。隨著互聯網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政務”的需求又產生了。
互聯網化將給城市治理帶來創新性、革命性的變化。此前,在城市管理方面,管理者將城市細分為不同網格,設定專業網格員每天巡查網格內的市政設施、公共服務場所是否功能齊備、運行正常。如今,只需將互聯網“+”到工作中去,便可節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
總之,要把業務系統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把老系統與新架構融合起來,把所有業務功能移植到新的平臺上,實現全國一體化聯動性電子政務辦公,推動智慧城市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做到不同的區域之間互補、協同更加緊密。可以說,建立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平臺,實現一體化信息政府,國家治理就能夠進入一個新階段。
王克然:如何通過不同技術手段挖掘大數據,進而為決策服務?潤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進行了一些實踐。比如利用多手段感知、多領域和多元數據,應對環境污染治理等。通過遙感探測,從天上看地下,實現了地域、部門以及數據之間的無縫、精準對接。這里所說的精準是指能做到“5個W,1個H”:Who,誰干的?Where,在哪?When,什么時候?What,什么發生了?Why,為什么?How,怎么解決?(原文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