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孫華:日前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其中包括“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等,今日本報記者采訪專家學者,圍繞上述三方面內容進行分析解讀,探討如何為制造業減負“做加法”。
本報記者 昌校宇 包興安 劉 琪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近期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其中包括“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等。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制造業降本減負,有助于推動整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步伐,實現“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中,資本市場尤其是上市公司,既是踐行者,也是受益人。
逾2700家A股制造業公司
有望受益
“從2015年開始,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投入以40%的比例逐年遞增。五年來,研發費用總投入合計2000萬元。享受的加計扣除研發費用合計1175萬元。”上海朗億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朗億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高性能助劑、母粒及功能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一直是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該公司財務人員潘虹給《證券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
減稅降費的落袋既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也激發了企業研發投入的意愿。“公司自成立以來,視技術創新為發展根本,每年將10%以上營業額投入研發以保持產品的技術領先。”朗億公司法定代表人唐曉峰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連續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受益于“高新”標簽,又享受高新技術企業15%稅率的優惠政策,企業的營業收入及利潤逐年攀升,2020年全年收入達3400萬元,高新產品收入占比提升至95%。
財政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累計減稅降費規模超過7.6萬億元,特別是2020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超過2.6萬億元。制造業等行業受益頗豐,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加了效益。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更加重視對制造業減負。“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升制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十四五”時期,為制造業降本減負是整個企業和社會降本減負中的最重要一環,實質是對所有經濟實體減負,其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引領帶動作用明顯。一方面,鞏固已有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成果,保證稅費負擔不反彈、效果可持續、發展可預見。另一方面,要以鼓勵制造業全面發展提升為目標推進整體稅制改革,重點是改進制造業的增值稅、所得稅、消費稅的征稅方式、稅制結構、稅率設計,讓降本減負成為鼓勵科技研發的“強心劑”和“催化劑”。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應該從稅收、社保、水電能源、土地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多方面考慮。一是仍要持續優化和落實對制造業的減稅,主要應通過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考慮適度降低制造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二是適度繼續降低社保繳費率,同時增加國企利潤上繳補充社保;三是水電能源和土地能成本需要改革,改革壟斷行業的競爭環節并引入市場化競爭,降低能源成本,在地價持續上升的城市增加土地供應,穩定地價;四是改革政府職能,改善營商環境,將制度性交易成本降至最低。
今年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減稅政策的新舉措,其中在制造業方面提出“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
“這對我們而言,真是一個重大好消息。”潘虹表示,公司2020年發生研發費用732萬元,按照目前的政策,可以加計扣除549萬元的費用。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將更有動力,2021年公司預計投入研發費800多萬元,按照扣除比例提高的新規定測算,在原來75%的基礎上,可再多扣除費用200萬元左右,可以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經營壓力。
“面對稅收政策的利好,公司將繼續以創新引領發展,乘著政策東風,堅定發展步伐。”唐曉峰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以創新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力爭今年在國內、國際的銷售取得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鼓勵科技創新、減稅降費等政策的推動下,A股上市公司研發費用增長勢頭明顯。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3月10日,A股市場共有421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701家屬于制造業,占比64.2%。上述制造業公司2019年的研發費用合計為5075.71億元,同比增長17.75%。此外,已披露的2020年年報顯示,有91家制造業公司披露研發費用,合計為138.8億元,同比增長9.74%。
張依群表示,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碼,對企業擴大研發投入減輕稅收負擔帶來較大利好,讓更多制造企業有更多資金增加技術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催生新業態、激發新動能、帶動新消費,推動整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步伐,實現“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
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加大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繼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幅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后,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強調,“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而“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明確,“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
近年來,監管層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的信貸支持。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1月份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銀保監會將進一步完善制度舉措,重點是推進政策的落實,關鍵是分類施策。其中,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產業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民營科技型企業,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大幅增加中長期資金支持。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20也曾介紹說,將著力發揮產業基金作用,引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小企業基金和先進制造業投資基金等投資運作配合產業、財稅、金融等政策,加強投貸聯動,推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制造業重點企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為激勵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投放,央行在宏觀審慎評估(MPA)中增設制造業貸款專項指標并提高考核權重,加大對金融機構的考核力度。另外,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四季度例會也強調,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亟須科技創新。實質性、突破性甚或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絕非一日之功,發明專利需要中長期資本的大力支持。部分創新企業缺乏抵押物和擔保人,需要信用貸款的支持。因此,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對于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近期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全年新增制造業貸款2.2萬億元,超過前5年總和。另據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我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較快增長。截至2020年末,我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為35.2%,連續14個月上升。
對于如何從產品、利率等方面創新支持制造業發展,田利輝認為,金融業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和工具創新,不斷開發金融產品、持續優化融資成本,支持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譬如,我國可以開展分行業的利率引導,進行精準施策。又如,我國可以在貸款產品上進行多期限設定,實現彈性信貸管理。
同時,田利輝表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所在是市場合理競爭和營商環境優化。我國需要繼續落實“放管服”,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實現資本有序流動,能夠有效降低制造業企業融資成本。優化企業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稅費,提升企業家信心,能夠有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股債融資被納入“行動”
落實政策還需多方合力
“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也是富民強國之本,對經濟穩定運行起著重要作用。”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促進制造業穩定增長,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制造業的資金支持作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頂層設計再次“點名”制造業。“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制造業的外源融資渠道主要是銀行貸款、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此外還有信用證、融資租賃、提供擔保、銀行承兌匯票等渠道。從幾大類融資渠道和融資現狀來看,制造業涵蓋范圍廣泛、融資總量大,銀行貸款占融資總量比例比較穩定,但股權融資近年來增速明顯提升,債券融資和其他融資也是可選項。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推動股權和債券融資,實際上是推動直接融資替代間接融資的方式之一,因為股權和債券都是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向制造業傾斜,可以通過在上市標準上給予制造企業更多包容性來推進,如有針對性地取消上市企業凈利潤門檻并改為將營收規模作為上市標準,再如放寬債券發行總額度占總資產的占比,這些政策都能夠很好地降低融資門檻,讓制造業主體更便捷地從資本市場獲得發展資金。
常春林認為,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鼓勵企業根據自身定位選擇板塊上市融資,包括支持優質成熟期的制造業企業在主板上市,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倡導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制造業企業可以到不同板塊上市,進行股權融資,體現了上市標準對制造業企業的包容性。
“科創板、創業板實施注冊制改革,新三板市場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均已取得一定成績。”常春林認為。數據顯示,2020年,制造業IPO融資規模達3386.22億元,同比增長166.92%;增發融資規模達5025.97億元,同比增長33.49%。常春林表示,“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直接融資空間進一步加大,有利于提振制造業企業信心,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談及未來在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制造業傾斜方面還需如何發力?陳靂表示,為進一步支持制造業融資,各地政府可牽頭上市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融資公司等設立制造業特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先進技術和先進制造業,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支持優質的民營企業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融資能力。
常春林建議,在股權投資方面,建立并完善制造業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政策,提高制造業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并引導基金、保險等專業投資機構對制造業進行投資;在債券融資方面,設計符合制造業產業特點的債券品種,并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多種債券工具,降低融資成本。
此外,盤和林認為,要支持制造業企業上市,更要通過提升制造業上市公司質量讓投資人相信,制造業是投資盈利的主方向之一,借此形成長效機制,為制造業長期提供融資支持。(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