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是衡量事物的依據和準則,是國際通行的技術語言;標準化,是推進節糧減損的有力舉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日前發布的資料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組織制修訂的節糧減損標準47項,基本建立了覆蓋糧食全產業鏈的節糧減損標準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節糧減損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儲運、加工、餐飲等各環節還存在作業不規范、技術標準執行不到位、相關標準缺失、實施力度不夠等問題。例如,在生產環節,播種、收獲、運輸、干燥作業存在不規范的情況;在流通環節,存在家庭儲糧不科學、糧庫儲糧技術標準執行不到位,部分運輸、裝卸、適度加工標準缺失等;在餐飲環節,餐飲企業儲藏、加工標準執行不夠到位、餐飲制度不合理、綠色餐飲宣傳亟待改進。隨著節糧減損工作的深入推進,亟需加快推進節糧減損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節糧減損標準供給,推動標準的應用實施。
節糧減損配套標準,是為節糧減損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我國標準體系結構包括政府頒布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政府頒布標準主要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其中,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和推薦性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屬于強制性國家標準,大米、小麥粉及植物油產品標準為推薦性國家標準;市場標準包括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從目前已經發布的節糧減損標準看,推薦性標準較多而強制性標準少。
糧食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在引領節糧減損方面發揮出基礎性作用,有效促進了節糧減損。
例如,在收購環節,修訂后的《大豆》國家標準通過修訂“損傷粒率”等質量指標,等內大豆占比從66%左右提高到近90%,能有效增加收購糧源;在儲存環節,《二氧化碳氣調儲糧技術規程》《氮氣氣調儲糧技術規程》等綠色儲糧標準發布,提升了綠色儲糧水平,降低了儲存環節糧食損耗;在加工環節,修訂后的《大米》《小麥粉》《菜籽油》等推薦性國家標準,合理確定糧食加工精度等指標,引導企業從過度加工轉向適度加工,大幅降低糧食損失浪費。如《大米》國家標準通過設置加工精度上限,總出米率約提高1.25%;《小麥粉》國家標準降低加工精度要求,將原來的四個加工等級修改為“精制粉”“標準粉”“普通粉”三個類別,以普通粉為例,總出粉率提高0.5%至3%。在餐飲消費環節,北京朝陽區市場監管局發布的《節約型餐飲企業評價通則》團體標準,規定了節約型餐飲企業的評價原則和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制止餐飲浪費方面多為推薦性標準,缺少強制性標準。
我國糧食全產業鏈節糧減損和制止餐飲浪費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強化標準引領,不斷健全符合節糧減損要求的糧食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應鼓勵有關行業協會、企業制定相關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在生產環節,重點加強種植技術、采收技術、播種機、收獲機等生產環節標準制修訂;在倉儲環節,著重加強倉儲設備建設、蟲霉防治和減損降耗等相關標準研制;在運輸環節,著重于降低包裝、裝卸拋灑、散漏損失率等相關標準研制;在加工環節,著重于限制產品過度加工、科學界定產品加工等級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率等相關標準研制。
節糧減損重在行動。有了標準僅是“第一步”,要實現節糧減損,關鍵在于嚴格落實已有標準,強化節糧減損標準實施監督,把標準真正執行到位,助推節糧減損取得實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慧)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