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A国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廣東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新質生產力系列調研⑦

2024-03-14 06:22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廣東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新質生產力系列調研⑦

2024年03月14日 06:22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鄭 楊

  近日,廣東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釋放鮮明信號,將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戰略之舉、長遠之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記者驅車行駛在廣深高速,經過深圳、東莞、廣州時,只見沿途密集的大科學裝置、大實驗室及技術創新中心,勾勒出連續4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的“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的輪廓。嶺南大地加快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正有力牽引相關產業鏈向著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產業集群“新新”向榮

  在廣東省東莞市濱海灣新區,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如火如荼。2023年,東莞實現華為、OPPO、vivo“三大手機”產值增長13.3%,扭轉連續3年下滑態勢。東莞智能手機逆境突圍,靠的是對AI等前沿技術的前瞻布局。

  今年年初,東莞市政府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出臺“一業一策”舉措,進一步支持頭部企業開展“智能移動終端+AI”等創新,聚合世界級智能移動終端產業集群。

  “廣東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認識早、行動快。展現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使命擔當。”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郭躍文說。去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實現全國“七連冠”。

  廣東新質生產力培育態勢如何?近日發布的《廣東新質生產力2023發展調研報告》顯示,隨著新質生產力全過程創新鏈逐步形成,廣東新質產業鏈已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醫藥三大賽道形成較大競爭優勢。

  “我們聚焦鏡片材料、檢測設備、鍍膜工藝三大‘卡脖子’問題,與國內校企合作研發,成功打破國外品牌壟斷,成為全球安防鏡頭行業龍頭。”東莞市宇瞳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品光說。

  在小鵬汽車廣州工廠內,集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車間于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智造生產線令人贊嘆。“我們始終堅持走全棧自主研發路線,以高飽和的研發投入推動智能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變革。”小鵬汽車助理總裁胡逸寧說。

  近年來,廣東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汽車等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集成電路、前沿新材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持續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品、新業態,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占全省GDP比重已超四成,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近年來,廣東通過建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約1500家,形成穩固的創新主體“金字塔陣列”。

  廣東省工信廳廳長涂高坤表示,廣東將在6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大膽闖、放手拼,下好先手棋、構筑新優勢。

  建強全過程創新鏈

  今年2月底,中新腫瘤防治技術創新與臨床轉化醫學中心(簡稱TMC)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揭幕。“TMC將搭建從科研到臨床應用的橋梁,通過與國際科學家和機構合作,讓創新產品更快走出實驗室、走向大市場。”TMC海外負責人周永暉說。

  廣東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堅持把創新落在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

  一方面,凝聚戰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王牌軍”。目前,廣東已初步構建起以深圳、廣州兩大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為支撐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徐濤介紹,廣州實驗室持續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已在呼吸系統傳染病、高端醫療設備等方向實現了高質量成果。

  成果轉化同樣需要“王牌軍”。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術中手持式伽馬相機、國家病理標準數據庫等一個個重大產業創新項目,即將從實驗室邁向廣闊市場。

  另一方面,廣東持續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實踐”,推進“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璀璨行動”等工程,同時面向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完善從源頭創新、技術攻關到產業應用的創新支撐體系。

  擁有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應用市場的廣東,通過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正聚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我們為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構建了基金、大學、平臺、園區‘四梁’,以及制造、設計、封測等‘八柱’,配備一系列戰略專項,已取得一些新突破。”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介紹,2023年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營收27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9%。

  打通堵點補齊短板

  “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如顛覆性技術源頭供給不足、高新技術賦能制造業不充分、科技‘變現’能力不強等。”楊軍表示,廣東各地正聚焦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打通束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堵點卡點。

  在東莞市的20個專業鎮、園區,活躍著100多支來自東莞理工學院的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小分隊。在許多高校竭力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時,這所扎根“世界工廠”的應用型大學則在思考創新“最先一公里”的問題。

  “產業科技創新是一個試錯型的創新過程。”東莞理工學院校長馬宏偉說,為減少創新的盲目性,該校已與東莞85%的鎮街園區達成合作,深入1800多家企業,提煉出一系列產業急需的“真問題”;同時成立專門機構,幫助企業對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平臺,推動“科技集群+產業集群”融合發展。

  創新型人才不足,是新質生產力育成的卡點。在中山大學,有一支平均年齡僅20多歲的研究團隊,最年長的帶頭人王猛教授也僅37歲。這樣一支年輕團隊,卻做出了入選202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重大成果項目——“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首次發現”。“要得益于廣州市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的推動。”團隊成員孫華蕾說。

  為破解基礎研究人才育成卡點,近年來,廣州實施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近3年已支持4544名青年博士勇闖科技前沿。“廣州將進一步優化人才成長生態,深入實施‘廣聚英才’人才工程。”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說。

  一年來,廣東已陸續出臺為科研人員“松綁”、科技項目管理模式等重大改革舉措,使人才金字塔更堅實、企業創新主角地位更穩固、市場作為創新“加速器”的動能更強。 (經濟日報記者 鄭 楊)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