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产成人免费视频,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A国产欧美激情在线,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構建新發展格局 贏得競爭新優勢

2024-06-18 06:11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馮虎)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構建新發展格局 贏得競爭新優勢

2024年06月18日 06:11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熊 麗

  夏天有“淄”有味,冬天“濱”至如歸,貴州“村超”火爆出圈,甘肅天水“麻辣滾燙”……去年以來,我國文旅市場爆款頻出。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1.1億人次,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0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8.1%。持續升溫、好戲連臺,國內消費涌動蓬勃活力。

  5月8日,遼寧沈陽華晨寶馬大東工廠,一輛磨砂純灰色創新純電動汽車BMW i5緩緩駛出總裝線。在德國寶馬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而立之年”,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迎來第600萬輛整車下線。深耕中國、布局未來,中國市場展現出強大“磁力”。

  大國經濟縱深廣闊,大循環動力持續釋放。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形成新發展格局發表重要論述。2023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

  領航定向,擘畫藍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思想共識不斷凝聚、工作基礎不斷夯實、政策制度不斷完善。今天的中國經濟,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上闊步前行。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

  格局關乎全局。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

  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不斷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這是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的主動選擇——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已產生調整的要求。在新發展階段,如果還是依靠過去那種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通過增加資源要素投入來發展的原有模式,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將日益嚴重,“卡脖子”問題會日益突出,產業鏈難以走向中高端。必須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中的阻滯,破解供需流轉、產業協同、區域協調的瓶頸,鞏固增強我國發展的基礎和韌性。

  這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

  我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體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更好踐行新發展理念,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互協同、形成合力。

  這是發揮我國發展優勢的內在要求——

  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以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更好利用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提高我國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釋放出巨大而持久的發展動能。

  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表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一系列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新時代十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正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已經具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綜合優勢。

  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這就需要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從內需潛力看,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之一。從供給能力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

  張占斌表示,市場是稀缺資源,大國市場更是全球性稀缺資源。隨著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中等收入群體有可能翻一番達到8億人至9億人,強大的購買力會持續推進消費轉型升級,將形成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市場優勢。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圍繞未來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解決“卡脖子”問題,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要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表示,隨著我國產業深入參與全球化并不斷向價值鏈上游延伸,依靠低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中國迫切需要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立足完整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強大的要素資源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張占斌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整體上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方面,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特別是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過程、全環節。另一方面,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實施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同時還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重要進展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構建新發展格局蹄疾步穩,氣象萬千。

  科技支撐不斷強化——

  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中國空間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C919大飛機展翅翱翔,國產大型郵輪乘風遠航。重離子加速器、腔鏡手術機器人、體外膜肺氧合機等高端醫療裝備取得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揚帆出海。

  堵點卡點有效破除——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然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基礎。我國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持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達33萬億元,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邁出新步伐,服務業有效供給持續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擴內需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加快形成。202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到50.3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分別達到47.1萬億元、13.0萬億元;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11.4%,比上年提高25.3個百分點,國內大循環動力更加強勁。

  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加暢通——

  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我國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我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2023年進出口規模達5.94萬億美元,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簽署的自貿協定由10個增至22個,自貿伙伴由18個增至29個。2023年在華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近5.4萬家,同比增長39.7%。近5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在國際上處于較高水平。從廣交會到進博會,從服貿會到消博會,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安全基礎不斷夯實——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深化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強化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支持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等“卡脖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扎實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任由國際風云變幻,中國經濟將始終充滿朝氣,乘風破浪。(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