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億元到35億元,看似簡單的數字變化,實則是內部肌理之變。
深莞交界處,茅洲河與京港澳高速之間,一幢醒目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與周邊低矮的舊工業樓形成鮮明對比。這里是全至科技創新園,深圳“工業上樓”的實踐版本。
園區滿眼翠綠,空間錯落有致,120多家機器人、智能裝備等科技企業入駐在23層摩天大樓里,一年貢獻35億元產值。
這個前身為茅洲山工業園的全至科技創新園,幾年前也是其貌不揚的“矮個子”。原有的39家企業從事五金制品、模具銷售、配件包裝等傳統產業,年產值總共約1.2億元。
如今,這里樓層高度增至99.8米,打造成集研發辦公、高端生產、生活配套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工業空間面積從5萬平方米拓展到15.5萬平方米。
“工業上樓”的內涵遠不止于此。
“圍繞產業鏈招商,全至科技創新園做到了‘一棟樓就是一條生產鏈’。”深圳市國人光速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新偉介紹,在這棟樓里,公司有3家客戶、5家供應商,樓上樓下的企業既是“鄰居”,也是合作伙伴。
長期以來,由于工業不連片、產業不成帶、聚集度不高,導致制造業產業鏈短、競爭加劇、成長性差等問題。夯實制造業“基本盤”,需要解決產業發展空間難題。
2022年,深圳打響先進制造業“空間保衛戰”,提出將連續5年,每年建設2000萬平方米高質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廠房空間,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型制造業園區。
面對土地難以為繼,“工業上樓”成為深圳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的有效抓手。截至目前,深圳共有72個“工業上樓”項目,用地面積854.8萬平方米,廠房面積2306.5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正從“存量”向“增量”轉變。
變,是工業發展永恒的主題。只要市場有需要,經營主體就能不拘形態地發展裂變,這是深圳制造業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所在。
位于深圳坪山區的比亞迪集團全球總部,總裝車間的工人滿負荷操作,保持每60秒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速度。據統計,比亞迪汽車今年5月銷量24.02萬輛,1至5月總銷量102.29萬輛。
今年1至4月,深圳全市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7%,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40.1%,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2.4倍,各項數據均位居全國前列。
以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為代表的深圳外貿產品“新三樣”,今年以來在海外持續“走俏”。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深圳“新三樣”合計出口額219.4億元,同比增長120.6%。
從互聯網、電子信息到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每一次經濟“風口”,深圳都能抓住產業裂變的機會,誕生眾多“全球銷冠”和“行業冠軍”。如今,在人工智能、8K、基因測序等眾多領域,涌現出云天勵飛、匯頂科技、英飛拓、奧比中光、優必選等一大批新銳企業。
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超前布局“20+8”產業集群,發布工業“30條”政策,高標準建設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深圳努力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今年二季度,深圳新開工項目263個,總投資約3491.8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項目58個。
走進深圳市潤鵬半導體12吋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工地,中建三局科技廠房建設公司的800余名工人正在加緊施工,現場一派忙碌。該項目總投資約220億元,建成后將形成年產48萬片12吋功率芯片的生產能力。
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的坪西國際低碳城項目,總建筑面積約26萬平方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低碳智造核”產業,項目建成后依托深圳國際低碳城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孵化集聚空間,為廣東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探索有效路徑。
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工業對深圳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50%。今年1至4月,深圳工業投資增勢強勁,同比增長40.4%,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51.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3.9%。目前,深圳擁有31個制造業大類,基本形成梯次型現代制造業體系,制造業占GDP比重超過30%。(記者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