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在服貿會文化服務展區經濟日報展臺,工作人員正在通過VR設備沉浸式體驗新聞。 本報記者 趙 晶攝
圖② 在服貿會媒體融合展區,一家參展商的工作人員在調試設備。 (新華社發)服貿會文化服務展區游戲展臺一角。本報記者 趙 晶攝
文化味兒十足,科技范兒炫目,互動體驗好玩。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化服務展區,一大波新鮮有趣的文化推介與產品展示令人目不暇接。
走在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上,五彩繽紛的室外場館沿著兩側排開,其中以橙色為標志的文化服務展區醒目亮眼。走進這個超過3.5萬平方米的展區,綜合展示、融合發展、特色文化、文化交流四大板塊相互融合,12個區域群星閃耀,以“文化賦能小康 創意點亮生活”為主題,向觀眾展示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成果、出版成果、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成果、文化行業領軍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貿易受到一定程度沖擊。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展被業內外寄予厚望,期待這個在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成果后舉辦的首個交易會能夠發揮重要影響,助力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滿足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據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杰群介紹,整個展區集中了600多家文化企業和機構,其中500強企業9家,行業領軍企業100多家。海外文化企業和機構也不在少數,不僅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企業,還邀請希臘、比利時、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等國家駐華使館開展文化推介和展示。
注重參展體驗互動是文化服務專題展的一大亮點。參觀者在主展區參觀時,有機會感受5G+8K、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體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技術成果。
在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展位,5G將閱讀重新定義:山峰在詩情畫意的云霧中暈染開來,形成一脈猶如龍骨的奇峰;大大的肥皂泡包裹著潮濕空氣,從遙遠的海洋漂來,將無數斑斕的夢播撒在干旱的大西北……利用3D建模全景動態呈現中國傳統山水畫作,讓讀者走進畫中、游歷其間;通過360維度大屏,還可以“浸入”劉慈欣小說中的科幻情景。
中圖云創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丹介紹說:“在這次服貿會上,將正式發布最新5G新樣書,讀者可以通過裸眼大屏和移動VR觀看,親身體驗高科技帶來的沉浸式閱讀感受。”
眾多出版社也紛紛加入5G新閱讀行列。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展位,《穿越時空的大運河》數字影像作品獨創性運用了3×20米超寬比例屏幕,利用手繪百科全書式全景畫卷,呈現北京通州運河段古今風貌,充分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藍綠交織、光影交錯的時代風貌。經濟日報記者置身其中,仿佛回到明朝那些年,感受到了一次難得的異世人間煙火。
視線回到現實,映入眼簾的是北京國際童書周展區。首次亮相服貿會的國際童書展以“打開繪本、看見世界”為主題,集繪本展覽、互動體驗活動、現場銷售于一體,設置大師書房、童年玩具書立體書、睡前故事、原創繪本、經典故事5個趣味板塊,集中展示中外少兒圖書5000余冊。
中圖公司國際會展中心主任李悅告訴記者:“原創繪本板塊是童書展上重點打造的區域,為小讀者們帶來中國味、中國風的繪本讀物,《盤中餐》《鄂溫克的駝鹿》等感受質樸民風,體味祖輩傳承下來的勤勞與智慧的優秀繪本均在此展示。”
國際童書展區內不僅散發著中國風,國際風同樣撥動了觀眾心弦。“哈利波特”20周年立體書、星球大戰以及上好佳主題游戲區,吸引了眾多大朋友和小朋友,誰不愿“親臨”小紅帽與狼外婆的故事場景一探究竟呢?
游戲產業在文化服務展區占據了重要位置。值得一看的是一些跨界合作文創思維成果的集中展示。在完美世界控股集團這次帶來的游戲產品中,有《神雕俠侶2》手游與北京京劇院共同推出的《梨園京韻》資料片;有《誅仙》手游將南京夫子廟街區實景與敦煌壁畫人物形象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植入游戲中的虛擬場景;還有與非遺項目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人周顯光合作,在游戲中和現實里重現的“唐刀”……全球玩家可以在服貿會上領略我國傳統武器、服裝、民俗、地理等優秀傳統文化。
在文物及博物館文創產品展區,科技賦能文物、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我們用數字化方式展示一些文物、考古新發現,用科技讓文物‘活起來’。”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燕鵬說。
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面向社會開放的文物修復中心,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在文化服務專題展上以數字化形式再現了30件文物修護工藝流程。其中,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處“國家一級文物《清龍藏》木質經板保護修復項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部分出水金銀器的保護修復與工藝研究合作項目”等相關修復技藝均會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北京文博衍生品創新孵化中心展臺,工作人員李雄飛介紹,目前他們已撮合2200多件文創衍生品問世,其中有30%已實現市場轉化。今年是他們第3次參會,與前兩次參會目標不同,在相繼完成文創資源匯聚、線上平臺完善后,今年工作的核心是市場端轉化與資源授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 敖 蓉)